臘月廿三,又被稱作“小年”,它是我國傳統習俗中“祭灶神”的日子。傳說這天灶王爺要上天,稟告玉皇大帝各家各戶的善惡情況,提請賞罰!所以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會做糖瓜,讓灶王爺嘴巴甜甜的,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不出壞話。
在臺灣,由于臺灣人比較迷信,所以對“祭灶神”顯得格外重視。在舉行祭灶的儀式中,不僅會供奉糖果,還會再擺上清水、料豆、秣草和旺旺米果。前三樣是為了讓灶王爺升天的坐騎吃的飽飽的,討灶王爺開心;旺旺米果則是希望得到灶王爺保佑,讓家里納福添彩,旺氣沖天!正是因為臺灣人的這種迷信,使得臺灣留下了許多關于灶神的傳說!
![](http://img.mshishang.net/pics/2015/0205/10456-1.jpg)
上天言好事 回宮降吉祥
臺灣流傳最廣的一個傳說,相傳灶王爺是玉帝派駐到每家的監察官,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會升天,向玉帝匯報這一家的善行或者惡行。玉帝會根據匯報內容,裁定新的一年里,該戶人家將受到哪些災難,收獲哪些喜悅,并將這些安排交付灶王爺。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便會帶著玉帝的安排,同諸神一并回到人間。
為了讓灶王爺上天只說好話,臺灣各家各戶都會做灶糖,并把它涂抹在灶王爺神像的嘴唇上。隨著時代的進步,臺灣人開始把旺旺米果等現代氣息濃郁又具有吉祥寓意的產品,一同供奉給灶王爺。
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
臺灣部分地方的傳說中,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為了避開男女之嫌,這一天祭灶神的只能是家中男子。臺灣不少人家里都有灶王龕,設在廚房的北面或者東面,以供奉灶王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會把灶王像貼在墻上。臺灣的灶王像有兩種,一種只有灶王一個人,一種還畫有“灶神奶奶”。
關于“灶神奶奶”,是因為華夏的道教興盛而誕生的!據傳曾有人借《經書》的論調,將灶神塑造成一位女性老母的形象。人們的住宅都歸她管,她對人世間發生的事,也都能全天候的掌握。每月初一,“灶神奶奶”都會記錄好所有人的罪惡功德,并且在晚上就會上報天庭。
![](http://img.mshishang.net/pics/2015/0205/10456-2.jpg)
“張灶王”弄假成真變灶君
“張灶王”的故事,可能是現實中最為貼近灶王由來的傳說了。據說古代有張姓兄弟倆,哥哥壘灶手藝高,當地人都稱呼他為“張灶王”;弟弟則是個畫師,畫出來的人或物都栩栩如生。張灶王活到了七十歲,離世的時候正好是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張灶王一走,張家開始亂了套,幾房兒子媳婦都吵著要分家,張畫師為此很苦惱。于是在張灶王周年祭的深夜,張畫師就把張灶王的肖像畫到了廚房的壁龕上,緊接著又把全家人都給弄醒,說是大哥在天上被玉帝封為了灶王府君,但是聽到家里鬧分家很生氣,決定稟告玉帝,年三十下凡來懲罰大家。張家小輩們都不相信,可是當看到廚房壁龕上張灶君若隱若現的樣子,都給嚇壞了。
最后大家趕忙取來張灶王愛吃的甜食供奉在灶上,懇求張灶王寬恕。這事一傳十,十傳百,漸漸也就傳開了,經年累月最終形成了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灶君的說法!
臺灣的祭灶神傳說還有許多,雖然傳說的事情大都難以當真,但是臺灣人在祭拜時候卻顯得相當虔誠。“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是臺灣人一貫的拜神宗旨,希望他們祭奉上的每一份旺旺米果,都能如廣告所言,真的能給臺灣人帶來旺旺的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