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及建筑,興建、清拆、重構好像是正常不過的過程,除非該建筑所在是一個完全空曠的空間,能讓建筑師可以自由發揮。然而,2021年普立茲克建筑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Anne Lacaton與Jean-Philippe Vassal卻別出心裁地實行“永不拆除”的建筑原則,說不定能夠顛覆我們對建筑的看法。
![](http://img.mshishang.net/pics/2021/0421/309586-1.png)
普立茲克建筑獎是建筑界最高的殊榮之一,歷來得獎的建筑師皆星光熠熠,當中包括非常多的標志性建筑。這一點,法藉建筑師Anne Lacaton與Jean-Philippe Vassal與之前的得獎者不太一樣。他們從未因為興建一幢新建筑,而拆掉舊有的建筑,作品當中實在難說有著特別的標記。他們最擅長的方法是對現有的舊建筑進行改造,并奉行“永不拆毀”的建筑原則,把建筑對人和環境造成的干預減到最低。他們致力通過建筑改善大眾的生活,因此,二人的建筑作品大都是住宅項目、公共建設以及公共空間。
我認為Anne Lacaton與Jean-Philippe Vassal的建筑原則在“后疫情時代”別具一番意義。他們“永不拆除、移除或替換,總是以增建、改造與再利用作為前提(Never demolish, never remove or replace, always add, transform and reuse)”的建筑哲學,令人反思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建筑。當現今社會面對著全球暖化及生態危機這些大議題時,他們的作品,啟發我們重新思考人與建筑、城市以致生活空間的關系。
![](http://img.mshishang.net/pics/2021/0421/309586-2.jpeg)
Latapie House Photo courtesy of Philip Ruault
![](http://img.mshishang.net/pics/2021/0421/309586-3.png)
96 Dwellings
Anne Lacaton與Jean-Philippe Vassal的建筑作品重視人與自然永續的關系。以1993年在法國改造的Latapie House 住宅為例,他們運用溫室的概念,以透明聚碳酸酯面板創造出一個讓自然光滲透室內空間的環境,透過特別技術,改善通風和溫度,讓建筑物成為自然的延伸,打通室內室外的概念。另一個例子則是2016 年于法國Chalon-sur-Sa?ne的96 Dwellings,他們刻意把房屋底部挑高,以預防洪水問題。這一個舉動既加強了建筑的安全性,同時降低建筑對環境的干預,而底部的植物也得以自然成長,并和周遭的大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http://img.mshishang.net/pics/2021/0421/309586-4.png)
這兩位建筑師說過,很多被人拆毀的建筑其實不是很舊,只要細心留意的話,必然可以從舊建筑中,發現正面的東西,改造建筑是一個機會,讓現存的東西變得更好。這一段說話實在很發人深省,也與我推動皇都戲院保育項目的態度不謀而合:公共空間的規劃與發展的精粹不在于拆掉舊有建筑,再重新興建,而在于把硬件和軟件融合,保留當中精粹,令本身的建筑變得更好。在后疫癥時代,我們比任何一個時刻更意識到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整體人類的一分子,有責任建構一個更好的環境,尋找永續生活方式。
關注作者新浪微博:@Adrian鄭志剛 了解更多藝術、建筑、人文干貨。
作者介紹:鄭志剛,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東亞文學系,于2008年創立K11品牌,開創先河成立全球首個“購物藝術館”,成功結合藝術×商業模式,打造香港#文化硅谷# K11 MUSEA ,人稱文化硅谷開拓者。同時創立了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非牟利機構——KAF (K11 Art Foundation) 基金會,支持大中華地區新晉藝術家創作。
同時也是諸多國際知名藝術機構的委員會成員,包括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國際收藏委員會、英國泰特委員會、以及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PS1董事局等。而且其本人于2014年起連續三年入選《Art Review》雜志“最具影響力100人”,另外亦入選《CoBo Social》的“亞洲100位頂尖收藏家”,被公認為現今當代藝術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作者:Adrian鄭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