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和華服的區(qū)別?漢服文化現(xiàn)在在年輕人中十分流行,漢服圈的妹子們幾乎日常生活中都是穿的漢服,非常有特色,而且很有中國風的感覺,那么漢服和華服的區(qū)別是什么呢?
漢服和華服的區(qū)別
華服與漢服的區(qū)別在于概念與范圍。
首先是概念不同,華服本意指華麗的服裝,也有中華傳統(tǒng)民族服裝的意思。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定型于周朝,傳承于秦朝。
另外范圍不同,可以說華服涵蓋漢服,范圍更廣,漢服的范圍則更狹窄。
漢服常見款式
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為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遂”,稱之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于長衣類。
第二種是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并規(guī)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
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實際上也屬于上衣下裳制,但是,這種方式?jīng)]有很多的禮儀規(guī)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頭,兩截穿衣”成了傳統(tǒng)女子的服飾特點的描述 。
漢服文化背景
漢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禮典服制的文化總和,貫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書史體系《禮記》、《后漢書·輿服下》、《晉書·輿服》、《宋書·禮五》、《南齊書·輿服》、《魏書·禮志四之四第十三》、《隋書·禮儀七》、《舊唐書·輿服》、《新唐書·車服》、《宋史·輿服》、《明史·輿服》,通過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飾體現(xiàn)出來。漢服文化從三皇五帝延續(xù)至今(清代被迫中斷),通過連綿不斷的繼承完善著自己,漢服文化是一個非常成熟并自成體系的千年文化。在當代,漢服文化正在通過漢服運動這一民間文化運動形式逐漸復(f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