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決定中國社會未來、主導中國社會進步的力量,最終不是掌握在那些身段靈活的潮流迎合者手中,而是掌握在堅持初衷、本質、長久積累,最終推動中國進步的人手中。
深圳中和風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創始人廖黎,就是如此,從三十多歲南下打工,到創立中和風,20多年滄海桑田,堅持獨立思考,勇于實踐,持續改進,帶領著企業成為中國電子美容儀行業的佼佼者。
她的人生傳奇以及中和風企業史背后所蘊藏的精神,不僅是企業家創造商業新時代的強大動力,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詮釋。
![](http://img.mshishang.net/pics/2020/0515/305365-1.png)
創立中和風,命運靠自己轉彎
上個世紀90年代初,當開放與下海的大時代畫卷向世人徐徐展開,與眾多有志青年一樣,向往更大舞臺的她從山西太原一所大醫院辭職,響應時代的召喚,帶著一腔熱情來到了深圳:“雖然當時在大醫院的工作穩定且體面,但是隨著時間流逝,我越來越覺得那樣的日子無法激起我奮發的意志,也無法帶給我由衷的快樂,所以決定逃離舒適區。”
那時候,這座與香港一江之隔的城市正處在高速發展的階段,到處是正在修建的樓房。無數青年如孔雀東南飛,紛紛奔赴此地尋求發展,各種外資企業正在蓬勃地開枝散葉。
在這個窗口般的城市,廖黎第一次看到了日立的管理,日本人嚴謹的工作精神。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日立液晶顯示器車間的工人們在展示如何保持車間潔凈度工作時,用幾十塊不同的抹布清潔桌面,然后用攝像機拍下不同抹布抖落時粉塵和纖維的圖片,再選擇合適的抹布做車間的清潔。
一系列細致的操作,讓廖黎驚訝不已:“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這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小事!記得那時在一家國內很大的工廠,一進辦公大樓的大門,都能聞到廁所的味道。”
如果說跟日本人的接觸,讓她明白了工匠精神的意義,那么后來被公司派到美國康寧Corning公司去學習自動化生產線和機器人控制的經歷,更是拓展了她的生命寬度,讓她了解了現代化企業的運營管理。
誕生于1851年的美國康寧公司,具有160多年歷史,它由最早的一間玻璃廠發展為特殊玻璃和陶瓷材料的全球領導廠商。廖黎在這里接受康寧工程師技術培訓,參觀現代化的生產車間,走進巨大的研發中心,聆聽悠久的歷史變革,領略它是如何通過技術創新來推動行業變革,從而取得領先地位,實現基業長青。
那時剛剛改革開放,國企的思想觀念、管理體系都嚴重落后,同樣的計算機系統和設備,在康寧,產品的合格率是98%,在上海運營了2年的工廠,合格率是65%,而在深圳的新工廠,居然只有25%!
這些優秀的企業見聞,既讓廖黎看到了差距,也種下了希望。她仿佛感受到了夢想的力量在內心深處奔騰,期望在這個黃金時代做出點事業來——像那些美國、日本企業一樣,有著整潔的辦公空間,不斷創新的技術,卓越的產品,以及優秀的員工隊伍。所以她不斷學習,吸收各種信息知識,更新著自己。
都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廖黎的每一段工作經歷,每一次吸收的信息,都成為她日后成立企業、實現夢想的基石。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襲來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強烈的影響,在“國退民進”戰略的推進下,大批國有企業員工被迫買斷工齡下崗。繼續呆在國企,已然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為了掌控自己的命運,也為了心中的理想,廖黎毅然決定辭職創業。于是,深圳中和風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
對女性市場有著天然敏感度的廖黎,打造的第一個爆款產品卷發器,使中和風在創立初期便迅速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創業初期就小有成就的廖黎并沒有故步自封,而是將眼光放得更長遠。一次無意間與日本美容儀的接觸,讓她洞察到了美容儀巨大的市場潛力:“當時我試用了一款日本的美容儀,效果太神奇了,我想它一定會被每個女人喜歡,一定會有市場的!”
于是,接下來的時光,這位歷經風雨的企業家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美容儀的研發中。沒有錢,也沒有經驗,就自己親自干,從外形設計、塑膠模具設計、電路設計,到生產,每一步都親自去實踐、總結、優化。
最讓她驕傲的是她親自設計研發的第一款超聲波美容儀,開啟了家庭高效美容的先河,一直到現在仍是最經典的存在,至今已經生產了上百萬只。
![](http://img.mshishang.net/pics/2020/0515/305365-2.png)
建立一個優秀企業,實現質的飛躍
“我們一起站在一個新的時代門口,憧憬美好的未來。但美好的未來不會在睡夢中不期而至,也不會在教科書本中,需要我們不斷實踐,用心體察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持續改進,向著目標邁進!”
雖然靠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廖黎找到了第一款可以活下來的產品,但是要想經得起商海沉浮,就必須打造出一個優秀的企業,以及更多優秀的產品。廖黎坦言,其中要過的坎,就太多了。
首先是要建隊伍,小企業因為前途不明朗,資金不足,往往找不到能用的優秀人才,所以很多生產電子產品的小企業,選擇做簡單的代工,客戶給出產品的所有技術指標,直接生產;或者找方案設計公司做簡單的設計。
這樣做的缺點是,不能對產品的體驗做出持續的改進,而廖黎堅持培養建設自己的研發、設計和測試隊伍,所以,這里工作了10多年的優秀老員工比比皆是。如今,從外觀,結構,電路硬件,軟件,工程,測試,生產,供應鏈管理都建立了骨干隊伍。
其次就是要建體系。目前國內電子美容儀的生產廠家,大多數缺乏質量管理體系。在中和風成立初期,廖黎就認識到中國制造業的先天不足,要成功就必須要有一套能夠吸取經驗教訓、迎接變化的管理體系。
所以中和風不但很早就建立了ISO9001 管理體系,還在2013年就通過了國際醫療器械管理體系ISO13485的認證。
最關鍵的是,一個科技企業的壯大和成功,絕不是偶然,一定要有一位技術大拿堅持科研創新,秉承專注專業,解決各種技術難題,才能打造極具創造力的產品體驗。
在這里,不得不提中和風的技術總監,廖黎的先生楊子明,畢業于清華大學無線電專業的資深醫療應用技術專家。他曾在日立公司工作了18年,深諳日本制造的要素:相信技術的力量,不斷創新,垂直深耕,一絲不茍。
![](http://img.mshishang.net/pics/2020/0515/305365-3.png)
在2008年以前,雖然中和風早已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但一直缺少技術領頭羊和強力的技術支撐。廖黎勸說楊子明加入后,中和風確立了以“高性能,高品質”的發展目標,正式從技術追隨者轉型為技術領先者。
如果說廖黎是中和風這艘大船的船長和舵手,那么她的先生楊子明就是這艘船的核心動力。他以自身雄厚的技術實力,克服了一個又一個技術困難,身體力行,讓中和風的電子美容儀真正做到了 “中國制造世界級品質”。
“我們的超聲波按摩頭,原來都是外購的,既不能按照需求改變參數,還經常延誤交期,質量也常常出問題。”楊子明來到中和風后,首先優化了中和風電子美容儀系列的超聲波功能,從不同頻率換能器的設計制造,到電路優化匹配等都做到了技術的完全自主掌控。
美國日本客戶需要開發某個特定頻率的超聲波美容儀用于面部祛皺護理,中國客戶需要在雙11大促時,緊急交付10萬個訂單,中和風都可以圓滿完成。
楊子明還認真研究了《醫用物理學》、《臨床電生理學》等多種美容儀應用的基礎理論。當一種新的技術出現在市場上時,他能夠清楚地判定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中和風的儀器真正做到高性能,高品質。
很多國內外資深美容儀專家都非常信任廖黎和楊子明,在這里,他們可以就美容的原理,技術實現的難點和方案進行深入的探討,共同研發一款創新的產品。
現在楊子明帶領研發團隊成功研制出了多頻率的超聲波應用、RF射頻美容、微電流應用、光護理、PLASMA等離子,IPL脫毛儀等核心應用技術,打造出六效合一纖顏瘦身儀,IPL冰點脫毛儀,音波離子熱導眼周護理儀等現象級匠心產品,使得中和風憑借著其無法替代的核心技術異軍突起,從此走上了一個新的高光時刻。
![](http://img.mshishang.net/pics/2020/0515/305365-4.png)
正是憑著這股對技術創新近乎狂熱的追求,對產品質量近乎強制的把控,中和風在國際市場保持著勃發的生命力,滿足了歐美、日韓等合作伙伴的國際頂級質量要求。高品質和高信譽的堅持,更是贏得了露華濃、安利等全球客戶的一致認可。
二十年風雨變幻,廖黎和楊子明始終懷抱著一種最原始和最樸素的敬畏之心:“我們就像勤奮的農民,在電子美容儀這片土地里勤勉耕耘,像修煉生命一樣修煉技術和質量。”
而在客戶眼里,廖黎和楊子明就如同高端的復合技術,許多優秀品質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意志堅強、處事果斷、有才華、有天賦、目標明確、嚴格認真、始終如一。毫無疑問,這些品質充分體現了一個優秀企業家的情操、能力和智慧。
積極求變,踏上互聯網時代列車
對于很多企業家來說,一個階段的成功也可能是下個階段進步的障礙,很多人在收獲了一定財富和地位之后就會停止探索,而廖黎在人生進入一個似乎更自由的階段后,卻開啟一個更努力前行的狀態。
在過去的幾年里,中國個人護理,電子美容儀市場風生水起,這對于一直與歐美日韓聯合研發的中和風是一個轉戰國內市場的機會。廖黎深知,企業必須與時俱進,學“不死鳥”一般自我革新,才能一直在顛覆中前進。
于是,在她的努力下,終于在2014年,中和風創立自主品牌goodwind美容儀,并強勢入駐天貓。
![](http://img.mshishang.net/pics/2020/0515/305365-5.png)
既踏實走好腳下的路,更會遙望遠方,這是廖黎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多年來她一直潛心研究互聯網時代中國制造業商業模式的創新,通過各種數據分析,以用戶需求為中心,提供一系列高性能高質量的家庭美容儀。
讓goodwind成為互聯網時代領先的美容儀品牌,這是廖黎以及中和風的新目標。
對于新時代的到來,這位民族企業家,敞開海一樣寬闊的胸懷,這胸懷,包容著中和風從小池塘游向大海所經歷的艱難與痛苦,也承載著有朝一日領略大海無限風光的榮光與夢想。
當好大家長,賦予企業人性的光輝
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說過:技術和發明之外,意志、勇氣、責任、擔當也是商業文明中比財富更珍貴的東西,因為它們不僅僅推動潮水向前,還將潤澤每一片流經的土地。
中和風一直堅持到現在,越做越強,靠的就是正確的追求和淡定的心態。廖黎覺得:“企業是企業家的道場,做好企業,就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實現理想,同時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去用人做事。”
二十年風雨兼程,在中和風的成長史上,艱難的時刻有過很多次,最讓廖黎難過的是人才的流失和短缺。比如剛開始開公司時,她招募的6個員工集體辭職出走,剩下她一個人善后;比如2003年,她招聘了一個武漢大學的高材生幫公司建立網絡系統,結果不到半年,這位員工不滿公司發展緩慢而離職......傳統企業留人難的問題,讓廖黎更加珍惜愿意留下來陪伴公司成長的員工。
在員工眼里,她更像是一個深情而溫柔的母親。
其中有一位聾啞人,14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從此孤苦無依,廖黎便將他收留在公司,給予他家的溫暖的同時培養他獨立賺錢的能力。10年過去了,這位聾啞人一直在公司里勤勤懇懇,也很聽廖黎的話,將這里當成他唯一的家。
廖黎用無言的行動和高尚的人格感化著每一個人,員工們也心存感恩,對中和風有著普遍的認同感和強烈的歸屬感。在中和風,彼此尊重,彼此信任,進而積淀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企業文化。
廖黎記得多年前,一位經濟學家談到:“芭比娃娃在美國賣10美金,但是只給中國制造商1美金”。在電子美容儀這個領域,不少的工廠都在做簡單的換個外形更新,但是廖黎認為,中國制造商不僅要建立優秀的生產,技術,質量管理體系,還要研究電子美容儀的作用機理和各種臨床醫學文獻,與醫學專家結合,才能做出更多的革新產品。
“希望今后中國制造商可以拿到產品鏈上更多的份額,過上更好的日子。”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如今,中和風更是走上了品牌化發展路線。
未來任道重遠,中國制造對于廖黎來說,不僅是企業的發展,更是她內心的夢想與信念。這個夢想與信念,支撐著她和中和風散發出更加耀眼的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