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諧宜居的文化之都”主題展覽開展
2019年9月5日,應赫爾辛基設計周的邀請,由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主辦、北京國際設計周有限公司承辦的“中華文化世界行·感知北京·設計之旅”系列活動于2019赫爾辛基設計周期間在赫爾辛基設計周主展場-艾洛塔雅大樓精彩亮相,以主題展覽為開端給赫爾辛基設計界及廣大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次展覽以《北京:和諧宜居的文化之都》作為主題,希望通過主題空間的展覽形式,讓海外諸多熱愛中國文化、關注中國城市發展的朋友,更加真切地“感知北京”,感受北京的“多維觸點”,從而增強兩座友好城市間在文化創意產業和設計創新領域的深入交流與合作,共創美好生活。
五大板塊、立體呈現和諧宜居的文化之都
《北京-和諧宜居的文化之都》主題展覽展覽由“綠胡同”、“閱北京”、“新生代”、“文創坊”、“美味記憶”五個主題空間構成,五個主題空間,構成了一個獨特的“北京屋”,讓參觀者身臨其境感受北京古都新韻的生活方式。
獨特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自古以來逐漸演變而成的城市居住形態,曾經是老北京城的主要肌理,存續著城市的文脈與記憶,承載著時代的功能需求,潛藏著商業的價值,同時被賦予未來創新的可能性。如何傳承與創新原本豐富的城市文化面貌、街區生活樣態以及歷史建筑形態,成為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重要命題。“綠胡同”板塊,以“共生院”為主題,通過楊梅竹斜街、天橋演藝區老街改造、青龍胡同改造的實際案例,展示在都市更新推進古都風貌保護、百街千巷整治和城市精細化(包括環保)等領域的生動成果。
老北京擁有平直規則的街巷網絡,起伏有致的城市天際線,以及“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綿延7.8公里,嚴謹有序”的城市中軸線。“正德、利用、厚生”的城市規劃原則,不僅成就了北京城的獨有風貌,亦顯現了充滿智慧的中國傳統建筑哲學。“閱北京”板塊,以“大北京”為主題,通過一條貫穿展廳空間四周的歷史軸線,將北京城百年社會變遷史形象的展現出來。除了《北京市總體規劃2016-2035》的藍圖展示,觀眾還能看到正在申遺的“中軸路”、以及北京798、751工業遺址活化、大興新機場”等代表性項目。
思維方式和工作模式的代際差異帶來新的語素來源、形構風格和認知傳統的視角,并正在重塑傳統設計領域的整體生態。“新生代”板塊,以“80、90”為主題,邀請來自北京各領域14名新生代設計師,呈現當代中國年輕的面孔:新媒體設計師曹雨西、視覺設計師董月夕、策展人王東琳、視覺設計師楊紹諄、公共藝術家李震、建筑師李涵、建筑師王子耕、平面設計師辛靜、產品設計師劉泳岐、時裝設計師張濱橋、時裝設計師秦納爾、數碼設計師葛熙呈、插畫師宋晨、創意設計師郝小嬰及其作品入選了本次展覽。
“文創坊”板塊,以“北京的文博設計”為主題,通過與“2019北京國際設計周設計北京大獎-文創文博設計獎”合作,將來自首都博物館,以及頤和園、天壇、北海等園林景區的優秀文創衍生品進行場景化展示。這些微觀“小物件”中,有寓意吉祥的紋樣圖案,有刺繡、琺瑯等傳統技藝,有契合現代生活方式的日用之物,有傳統品牌再生形象設計,兼顧文化底蘊的傳承和設計活力的彰顯。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美味記憶-飲食文化”板塊,以“中秋”為主題,通過月餅、茶、茶點、茶具等與中秋及中國茶文化相關的食物及器具、家具、樂器的陳列,呈現中國獨特的節氣文化和追求和諧的家庭文化。現場通過美食、茶藝、古琴文化的融合呈現,讓觀眾體會了獨特的中秋氛圍。
活動期間,除了通過主題展覽增進中芬兩方人文交流,講好北京故事,傳播北京文化,展示北京城市形象,主辦方后續還將以赫爾辛基設計周活動為契機,促進兩座城市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文化品牌培育等方面的交流,現場推介重點文化出口企業及項目,探索與芬蘭及北歐地區其他國家的文化企業開展友好交流和務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