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購物中心在2015年進入成熟階段,2016年開啟創新局面,2017年不斷升級消費體驗到近期商務部發布的《中國購物中心發展指數報告》中顯示。消費者從生存型購買到改善型購買,從商品體驗層次的進階,購物中心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
深度探索消費心理,SPACE3直接打造“藝術館”
隨著物質的極大滿足,消費模式在不斷發生變化,從注重功能,到注重消費愉悅感,消費者越來越注重消費過程中的心理滿足和情感愉悅, 消費不僅僅是購物,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完成了從物到人的回歸,通過消費展示自己的品位和審美。
強調品質和服務,回歸到用戶本身,關注人和人性的深層需求,而不是一味的鼓勵用戶花錢,是越來越多的商業品牌所關注的。
SPACE3預先洞察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以超前的策略思維,為消費者帶來“藝術”與“商業”的創新融合,打造一個可以沉浸其中的全景式購物環境。
5月1日SPACE3將以“SPACE藝術館”的形式亮相,這是國內第一家以藝術館形式面向大眾的購物中心,從“視覺”“觸覺”“嗅覺”等不同的感官和情感體驗,帶給消費者創新領域的“藝術館”使消費者與SPACE藝術館可以建立更深層次的鏈接。
隨著線下沉浸式娛樂的越來越受到關注,這是一種重體驗、參與性強的線下互動形式,消費者調動所有感官全方位體驗,和產品或者服務互動,變成內容的一部分。沉浸式娛樂的表現形式十分多樣,包含舞蹈、多媒體、裝置、雕塑藝術等,通常為作品量身定做空間。在自主旅游時代,游客更加注重差異化的體驗和精神層面的滿足,充滿創新創意的沉浸式體驗融合了藝術、科技、VR、智慧等豐富體驗,符合游客標榜個性、自主、深度互動參與的體驗式旅游要求,甚至可以成為目的地、景區景點的新地標,吸引眾多游客前往,給線下沉浸式娛樂帶來幾何倍數的發展空間。
沉浸式消費場景代表作——Sleep No More
那么回歸到SPACE3本身的“藝術館”來說,沉浸式能否用“藝術”二字得到消費者的共鳴的確給商業地產行業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思考,樂成中心的這次舉措是贏是輸著實已經不再重要。用藝術讓更多的消費者能365天的沉浸其中本身就掀起了一場偉大的社會性商業革命。
用沉浸式來改變購物中心的未來
沉浸式是個舶來品,一類主打劇情的場景體驗,以沉浸式戲劇為代表,起源于英國,受到美國百老匯文化沉淀的滋養,經環境式戲劇過渡而來。一類更注重科技帶來的場景體驗,以各類沉浸式體驗為代表,共同點都是輕劇情、重場景體驗,也許參與者無法復述劇情但是依舊能記得一兩個打動人的瞬間。
沉浸式互動提供的是一種充滿情緒化的體驗,能把消費場景融入體驗過程中,有更多商品消費的可能。比如紐約《Sleep No More》在演出場地配備了Manderley爵士酒吧、The Health餐廳和Gallow Green屋頂酒吧&餐廳,觀眾在酒吧中領取紙牌、面具,在劇情中樂隊演奏、買酒消費等。其次,在沉浸式娛樂中植入營銷能帶來遠高于尋常營銷的消費轉化。因為人們并非在日常中戒備審視地后撤判斷,而是在主動體驗中直接感受,在獨一無二的場景和情緒下和露出品牌產生優質的交互記憶。當遷移至生活場景時,更獨特的記憶點將促進購買。最后,沉浸式互動的衍生品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間,這需要場景和渠道的賦能,完成交互體驗、心動、立即購買的可能。沉浸式自帶互動性,讓觀眾從被動觀看到主動體驗,在商品、營銷植入和衍生品上承載廣闊的商業變現空間。
沉浸式場景——TeamLab藝術展
樂成中心雖說是個商業地產行業的新手,但參比和調研了諸多國際優秀購物中心的前提下,努力用“生動”、“活力”、“熱情”等諸多感性元素主打消費牌。敏銳的洞察到現代商業的核心點,力爭打破日益競爭激烈的日常消費瓶頸。不用“缺失”彌補生活,而用“情感”呈現品質生活。在藝術概念吸引消費的年代后,樂成希望真正用藝術生活取代概念噱頭,真正讓熱愛藝術的消費者能參與其中,生活其中。
購物+藝術,兩面商業能否完美雙生?答案不言而喻
SPACE3充滿觀賞性、實用性,3.5萬㎡小而精的商業體量,觀賞者必須具有一雙“藝術眼”,他們看見的不僅是眼前的配色和建筑設計,他們更是在用“藝術心”與之溝通,去領悟藝術家們藏在作品里的“線索”,通過這條跨界產物線,去SPACE藝術館記錄一切美好,領略極具藝術體驗的第三空間。
樂成中心SPACE3未來面貌
SPACE “藝術館”的跨界聯合不僅停留在概念上,更緊扣“摩登、雅致、品質”的藝術主義。SPACE藝術館聯合了陳金慶、陳輝、韋冬、董書兵等藝術家,圍繞SPACE “藝術館”的專屬個性標簽,將憑借層次多樣的藝術展覽做到“高顏值”、“高調性”、“高品味”、“高氣質”的特點,迅速贏得口碑傳播效應,引領全新購物生活方式,未來在SPACE藝術館將會承載更多令人舒適、舒心的購物過程,收獲更好的城市印象,成為北京購物中心的地標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