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前一段時間網上吵得沸沸揚揚的“第一批90后已經禿了”的話題嗎?今天這個沉寂已久的話題再度被人們提起,而且還是被醫學專家提起,那么90后是真的禿了嗎?想知道專家們針對這個問提有著怎樣回復嗎?一起跟著小編去看看吧!
男性脫發的原因一般跟遺傳或者環境有關系
女性脫發的原因則更加復雜
![](http://img.mshishang.net/pics/2018/0108/270936-1.jpg)
脫發年輕化:
第一批90后真的禿了
本刊記者/楊智杰
本文首發于總第836期《中國新聞周刊》
2017年的最后一天,朋友圈集體曬起了18歲的照片,甄明也湊了熱鬧,發布了兩張還有濃密頭發的自己18歲時的照片,以及一張脫發產品頭發纖維粉的截圖,配上文字“18歲不重要,密發粉最重要”。
這不是他第一次在朋友圈自嘲自己的頭發。去年9月末,《第一批90后已經禿了》在朋友圈刷屏,出生于1991年的甄明也看到了這篇文章,身為脫發大軍的一分子,他隨即分享,并附上兩個字“嗯,對。”很快他收到朋友的評論,“心酸……”
甄明令人心酸的脫發,是從4年前開始的。2013年夏天,他剛從美國留學回來不久后第一次發現,頭發少了很多,而且又細又軟,出汗后會黏在一起,很難打理,過去他從來沒有遇到這種情況。當時的女朋友嘲笑甄明頭發少,甚至拉他去做頭發護理。
他覺得作為男生不應該過分在意頭發,但是在經歷了考研、媽媽生病、找工作以后,近兩年他的發際線越來越靠后,加上身材肥壯,如果不刻意解釋,客戶都想當然地以為他是80后甚至70后。最近,甄明照鏡子的時候可以看到頭頂的頭皮,主動跟媽媽提起要去看醫生。
“這一代人比他們的父輩的脫發來得要早”
最近,脫發似乎觸動了年輕群體敏感的神經,除了“90后中年脫發”等話題受到熱議外,翻看微博,不少人的新年愿望都是“脫貧脫單不脫發”。去年10月底,清華大學也在校內發起有關脫發的問卷調查,最終收到4068份反饋,近6成的人感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脫發,近4成的人感覺自己的發際線發生了后退。
年底,淘寶參考產品創意、話題性、用戶反饋、銷量、覆蓋人群等因素,評了40個“2017淘寶時代寶貝”,其中“年度拯救中危(即中年危機——編者注)寶貝”就是頭發纖維粉,在42萬購買者中,90后群體占4成。
盡管以上網絡話題有些僅僅是出于自嘲,但從醫學角度看,脫發人群年輕化現象確實正在發生。
據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皮膚科周城介紹,20歲以上的男青年中,約25%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脫發;到了50歲,這一比例升高至約50%。脫發的種類很多,比如斑禿、化療引起的生長期脫發、因頭部癤腫或外傷瘢痕形成的瘢痕性脫發等。
而目前網上大多數年輕人抱怨的脫發是雄激素性脫發,也被稱做脂溢性脫發、遺傳性脫發或者早禿,是一種常見的毛發疾病。這種病的患者不分男女,但男性發病率遠高于女性。
周城曾寫道,這是目前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禿發類型,平均約每5個中國男性中就有一個患病,皮膚科門診90%以上的禿發都屬于本病。
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皮膚科主任趙俊英從事皮膚科醫療和教研32年,她說,過去來友誼醫院看脫發門診的病人不多,而且年齡大多都在50歲以上,40歲左右的人都少。2008年,她明顯感到脫發門診病人尤其是年輕男病人增多,于是她便帶領團隊在當年做了幾個相關的研究課題。
趙俊英團隊整理了從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來北京友誼醫院皮膚科就診的201位雄激素性脫發病人的資料,發現這些病人的發病年齡最小16歲,最大57歲,平均30.07歲,其中以20~33歲居多,超過6成比重。
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脫發治療中心譚鳳明等人于2012年做過《男性型脫發148例臨床分析》,這里的男性型脫發指的就是男性雄激素性脫發。他們整理了2005年1月到2008年12月在該醫院脫發專科門診的病人,顯示發病年齡在15~25歲之間的人占77%,比以往研究的男性型脫發時間提前。
趙俊英曾經看過一個30歲左右的病人,她按照慣例詢問脫發原因,“你父母脫不脫發?”對方委屈地回答,“脫發,但是我父母脫發時都很老了,都五六十歲了。”
這個現象在皮膚科很常見。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付蘭芹從2013年開始看脫發。而近兩年,不僅脫發門診的病人變多了,也更加年輕了。“二十一二歲就開始脫發,二十四五歲脫發比較明顯,感覺這一代人比他們的父輩的脫發來得要早,脫發確實是在年輕化。”
甄明的爺爺也脫發,但悲傷的是,他記得爺爺去世時的頭發比自己現在的還要多。
除了脫發時間提前,周城觀察到,現在年輕人掉頭發的速度更快了。過去的病人,無論年齡大小,大多是在10~20年間頭發慢慢變少。而現在來就診的年輕人,有的連續加班半個月,或者長期熬夜,精神壓力大,1~2個月頭發就會掉得很明顯。
男性患者更多,女性更焦慮
都是雄激素性脫發,男性和女性脫發的特點不太一樣。男性主要表現是前額發際線向后移,或者頭頂部的頭發持續減少或者變細。而女性脫發主要是頭頂的毛發持續減少和變細,少部分表現為彌漫性頭發變細,而發際線不后移。據統計,在雄激素性脫發人群中,男性患病率為21.3%,女性僅僅為6%。
雖然患病率低,但醫生發現,女性對于脫發的焦慮和求治意愿要比男性高很多。周城不止一次遇到女性患者把自己掉的頭發收集起來,在門診捧給他看,而這個情況在男性患者身上從未發生過。
豆瓣上有一個叫“人人都有好頭發——一起懟脫發!”的小組,成立于2010年,目前成員已經超過20萬,是目前豆瓣上關于脫發的人數最多的小組。如果瀏覽話題,你很快會發現,這里絕大多數是女性成員,大家共同的目標是找到解決女生頭發稀少或者掉頭發的秘方。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叫“為了拯救脫發,你都嘗試過哪些怪招?”90后用戶“櫻桃肉丸子”的回復獲贊最多。她曾購買霸王防脫,為了頭發,她幾乎用過了從中國到韓國,再到日本和歐美的各種常見洗發水品牌。聽說生姜和黑芝麻可以生發,她也買回家,用生姜擦拭頭皮,用生姜熬湯洗頭發。“人家漂亮的美少女頭上傳來一陣洗發水的香味,我的頭上傳來一股生姜味,絕望。” 最后她選擇就醫,在三甲醫院排了四個小時的隊伍看脫發。
今年26歲的周文璐把自己社交賬號的名字改成了“你的頭漏了一個洞”,2017年12月31號下午,她發狀態說,“現在自己賺錢的動力就是去買生發液了。”
2015年夏天周文璐大學畢業,剛工作那會兒,她經常早上起床都會發現枕頭上有頭發,隨手梳一下,也能掉下來幾根,當時周文璐并不在意。直到去年,身邊有人對周文璐說你頭發不多了時,她才驚恐地意識到,頭發越來越少,她真的脫發了。她上網搜補救的辦法,買生發液,往頭皮上抹生姜,洗發水換了又換,再也不敢隨便燙染頭發,生吃黑芝麻,但還是阻止不了掉頭發。
周文璐敏感,雖然從不熬夜,但她每天晚上都做夢,醒來心情失落,低頭一看,頭發又掉了很多。
北京友誼醫院原皮膚科主任趙俊英注意到,相比女性而言,男性患者更淡定。她常聽到他們講,“我愛人(或我媽)說我頭發少了,讓我來看看。”當然,現在的年輕男性也更加注意自己的“顏值”,脫發容易顯老,這也是促使他們就醫的一個動因。而女性一般都是自己強烈要求來看醫生,她們往往面帶愁容,十分焦慮,覺得脫發影響形象,在治療上肯花時間、肯砸錢。
男女性面對脫發有不同的反應,一方面是天生性格使然,例如女性更加敏感。周城也總結了其他原因,比如女性掉的頭發長,洗完頭能看到地上一大堆頭發,就容易恐懼。而男性頭發短,沒看到也就覺得無所謂,不知不覺就禿了。此外,男性脫發發病率高,大家都脫發,自己也就容易接受了,而女性發病率低,反而壓力更大。
周城補充說,男性脫發的原因很簡單,一般跟遺傳或者環境有關系。女性脫發的原因更復雜,跟免疫、內分泌、營養、甲狀腺、雌孕激素等都有關系,很多時候需要醫生多問、多查。“很多時候,一個人的病因越不清楚,對于病人來說越焦慮。”
![](http://img.mshishang.net/pics/2018/0108/270936-2.jpg)
圖/視覺中國精神神經因素是脫發年輕化的催化劑
事實上,多數脫發病人除了掉頭發并沒有其他病癥,更不會致命。相比父輩不急于求醫的情況,付蘭芹認為,當下80、90后面對脫發格外在意,是因為物質生活條件好了,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高了。
互聯網也使得人們獲取信息更加便捷,過去人們以為脫發治不了,現在年輕一代在網絡上可以獲取更多的方法,關注的人多了,自然也會帶動更多的人求醫咨詢。
國內外多項研究顯示,雄激素性脫發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對其心理產生影響,增加抑郁傾向。趙俊英曾接待過一些病人,乍一看以為40多歲,一問,才二三十,脫發讓人顯老。“現在80、90后理念變了,解決了溫飽,特別注意自己的形象和顏值。有的年輕人,尤其是未婚的,壓力就很大。”也有病人跟趙俊英訴苦,脫發讓自己在同學聚會上沒面子,被朋友嘲笑。
眾所周知,雄激素性脫發的最主要原因是遺傳和精神神經因素。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脫發治療中心譚鳳明等人的統計中,148例患者中,有家族男性型脫發病史的占67.57%。
遺傳因素是無法改變的,脫發年輕化就得從精神神經因素上找原因了。“如果說雄激素和遺傳的作用決定了雄激素性脫發的發生,那么精神因素和營養狀況等因素則促進了脫發的發展,是導致脫發年輕化的‘催化劑’。”周城總結,現在生活和工作節奏越來越緊張,年輕人生存競爭環境越來越激烈, 帶給青年男性精神上的壓力越來越大,再加上一些人的不良生活習慣, 如熬夜、通宵上網等, 都導致年輕人過早地出現雄激素性脫發。這正是新一代年輕人和他們父輩生活方式差異的反映。
譚鳳明的調查顯示,脫發伴有精神神經因素者占男性型脫發患者超過6成,主要表現為工作或學習緊張、失眠、睡眠質量差、睡眠不足、生活不規律等等。發病人群以教師、工程師等專業人員和學生等從事腦力勞動的人群為主。一些患者明顯地在精神壓力大時,脫發加重。調查結果提示,脫發會對患者精神心理產生重大的影響,反過來精神心理又加重了脫發。
甄明現在回憶自己開始脫發的導火線,是自己在美國上學時曾頻繁飲酒,吃飯和作息極不規律。回國后,恰好遇到媽媽生病住院,同時又要復習考研,長期的精神壓力大,不知不覺加重了脫發。
但是這還不是全部原因。曾經有一名年輕男性病人跟趙俊英訴苦,“最近頻繁脫發,都掉了一半了。”趙俊英從家族史詢問到精神狀態,都沒有任何問題。無意中這位小伙子提到他當時在3個月內減掉了20多斤。“突然減肥造成人為的營養不良,也會導致脫發。”她說。
很多人付出各種努力想要改善脫發卻沒有效果,有些人會以為脫發是不可逆的,這個說法并不準確。趙俊英解釋, 雖然有遺傳因素,但是后天原因是可以改善的。“比如說你爸50歲脫發,你才20歲就脫發。你爸原來的工作不像你吧,他不熬夜,也不像你天天洗頭。”趙俊英每次都會這樣告訴病人,引導他們改變生活習慣。
2008年她做脫發調查時,治療男性雄激素性脫發的口服藥只有保法止,并且未被列入醫保。這種藥是暫時性的抑制劑,一旦停用,脫發還會再來。同時,吃口服藥對男性的性功能等也有影響,這導致有些男性患者在尋求治療時心理有障礙。外用藥米諾地爾的有效率在60%左右,天天使用會引發臉部多毛等副作用。
近些年脫發的治療方法增多,比如低能量激光治療、毛發生長因子、植發等,但是都不在醫保范圍內,價格貴。
周城說,如果不管脫發,它是不可逆的,頭發會越來越少。所以一旦發生脫發,建議人們到正規醫院,先明確診斷,再接受規范治療。“現在有很多成熟的方法,尤其是男性,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女性的脫發相對難一點,但是也可以有辦法控制。”
“生活要規律,保證睡眠,少吃辛辣、油膩的東西。”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醫生付蘭芹建議,“最主要的是生活規律,現在的年輕人壓力大,但生活盡量還是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