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樺在《變革與堅守》中曾這樣寫道: “這世上任何一個行當,都是一條永不可知的迷途,如果沒有標識,沒有傳播者,那么這條路上只會有隨處可見的荊棘,不斷閃現的岔路,以及不可沿路返回的游戲規則。”
如今我們所處的時空,是互聯網交織的微時代,存在于其中的各行各業都在網絡傳播渠道中噴薄發展,各種技術與文化都在互聯網的加持下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正是這種錯綜復雜的網絡現狀,讓不少行當都變得岔路橫生。
我們再也不能明確地分辨,哪些知識是對的,哪些信息是錯的,哪些技術是牛逼的,哪些教導是假大空的。事實證明,盡管傳播形態在日新月異,但我們依然需要一位具有專業度與公信力的傳播者,親身經歷與專業素養賦予了他 “內容為王”的絕對優勢,他可以明確地告訴我們行業里的各種信息,構建令人信服的“內容 + 渠道 + 形態”為一體的傳播體系。
在文身行當中,雷勢文化的創始人王雷正是具有公信力的傳播者之一。
文身最早來源于舊石器時代,當時的人們迫于環境需要,為了生存,他們需要在身上文上五顏六色的圖案,只有如此才能和大自然融為一體,躲避野獸的攻擊,堅韌地活下來。直到到了維多利亞時期,文身不僅僅是生存需要,更可以滿足人們美的需求。漸漸地,圖案里的概念與含義被人們分離出來,作為信念與意識的載體,文身,成為備受當代人喜愛的代表文化。有了這樣的背景,中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文身感興趣,愛得深沉的人也想做一名鐫刻圖案的文身師,可是坦白講,文身在中國的流行時間較短,各種關乎文身的知識也不系統,加上如今已經開設的文身店魚龍混雜,所謂的文身師技術參差不平,一群熱愛文身的新人始終找不到進門的門路,拜不到令自己信服的師傅,只能在行業邊緣遠遠地觀望著。
王雷的出現,給了這些新人一個機會,一線希望。
自從 2003 年進入文身行業以來,“王雷”這兩個字,在文身圈子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他早期對歐美 3D 風格興趣滿滿,于是便付出全部的時間和經歷悉心鉆研,終于他學有所成,在文身技藝上頗有建樹。 2004 年他擁有了屬于王雷的第一家工作室,那里收藏了他對文身無限的熱情與奮斗經歷,歷時一年后他回到省會哈爾濱開設了文身店,慕名而來的客戶絡繹不絕。在夜以繼日的文身工作中,他積累了過硬的實力與基礎。他深諳,如果想在文身領域中有更大的造詣,就必須去更大的天地開闊視野,安于現狀是沒有前途的,于是 2006 年王雷收拾行囊來到北京,成為北京一家知名文身老店的駐店文身師,積累了經驗與人脈后,他在 2007 年開創了大名鼎鼎的“雷勢文化”。
那時候的王雷一定想象不到今天的 “雷勢文化”對文身行業來說意味著什么,無論他的出場費是多少,文身的預約總能推到幾個月之后,店面門口永遠停滿客戶各式的跑車座駕。遠在海外的華裔與外國友人也漂洋過海,專門來找王雷做文身。
錦衣華服也好,身外錢財也罷,所有的客戶都深知皮膚才是最為寶貴的東西,只有托付給專業的人,才能安心,而王雷便值得承載他們的信任。
這是對一個文身師,最高的褒獎。
在《愛上刺青》紀錄片中,王雷說他每天都要做文身,就像每天都要吃飯一樣,如果不做文身,那么他會貧血。這句玩笑話背后,是他對文身深入骨髓的熱愛與依賴。紀錄片中一個慕名而來的顧客面對鏡頭坦言,他在網上看到王雷的作品后驚艷不已,并說道文身圈里能如王雷這般,把骷髏圖案文得如此之好的,幾乎沒有。
如今的王雷,是中美文身協會副會長,他多次擔任各個國際藝術節、國際時裝周、多個文身展會的嘉賓和評委,并為多部影視作品提供文身服務;他是黃曉明、尚雯婕、化妝師小 P 、 CBA 籃球球星朱芳雨、影視明星吳志雄、奧運乒乓球冠軍張繼科指定文身師,實力與專業毋庸置疑;他接手中國(廊坊)文身藝術節,成功舉辦了占地三萬平方米、超過 400 個展位、歷時 3 天參會人數 2 萬人次的大型展會;他參與制作國內首檔文身真人秀 TV 節目《紋身學徒》,引發網友與行業人士一眾好評。他屢次參與編輯出版了文身教學書籍,接受了國內各大主流媒體的采訪與報道,是同行們心中當之無愧的文身大師。
正是以王雷為代表的這批專業的、具有公信力的頂級文身師,文身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也不再干癟蒼白,王雷心中也清楚,太多人等他站出來教導文身手藝。
但手藝這種事,是吃飯的飯碗,中國老話里講道: “喂飽了徒弟,餓死了師傅。”《一代宗師》里的宮家主人,也只把畢生絕學宮家六十四手傳給了親生女兒宮二,與養子馬三而已,總有一些老一輩的開創者擔心后來者居上,擔心信息技術分享后,競爭壓力與日俱增。
王雷必然也是知道的。
可是他卻把壓力和競爭看得很淡,在我與他的交流中,他坦言,“我的夢想是讓中國文身越來越壯大,只強大雷勢一家,遠遠不夠。”中國需要太多年輕的新人去了解文身,傳承文身,而王雷則主動扮演中國文身文化的先行者與文身技藝的傳播者,廣收八方文身愛好者,堅守在文身教學的崗位上,把自己多年積累的心得體會與真才實學傳導給想做文身師的新人,讓這一行愈加壯大。
杰夫遜曾說, “傳播與分享,無損于傳播者本身,所以點燃蠟燭照亮他人者,絕不會給自己帶來黑暗。”王雷的例子則更證實了這一點,正是他孜孜不倦的傾囊相授,讓他也對文身本體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與新人交流的過程中,思維與想法不斷碰撞,這都會讓王雷在接下來的文身工作中更有能量。
自從開啟文身教學事業以來,王雷招收的學員超過千名,培訓的學生遍布大江南北,很多愛徒都在學成之后要么成為雷勢文化的實力駐店文身師,要么開辟了自己的文身店,收獲了不少財富。
這證明,王雷教的,是文身行當的真本事。
其實也有不少文身師同樣做著文身教學,但是教學成果卻偏偏不盡如人意,沒有王雷的教學成果好,深剖原因,就在于王雷創立了一套專業的,有創造性的教學系統。
首先,王雷的文身教學顛覆了傳統教學風格,把師徒受教與常規課程進行結合,從零基礎到進修班,為每個學生量身打造浸泡式的教學環境。精品課堂、大師一對一指導、實操示范、開店經營理念等課程分門別類,每一節課程都內容純正、思路清晰、簡明扼要,無論學生有無基礎,都可以獲得最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案。只有如此,這份學費才算沒交,這次教學也才是有意義的。
其次,王雷的文身教學旨在 “打破分歧”,不同的學生可能會喜歡不同的風格,比如有的人喜歡歐美,有的喜歡 old school ,有的喜歡傳統,這在統一教學中就容易造成老師講的和學生喜歡的如兩條平行線,學生 get 不到老師的點的窘境。而王雷安排的教學老師,都是國內頂尖且創造風格不同的文身大咖與插畫大師,他們輪流授課傳道解惑,十分準確且全面地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需求。講真,老師群體壯大且多樣,意味著王雷要承擔更多的教學成本,但是他都甘之如飴,因為他一直都堅持,“學生交了錢,我就得對得起他們,這是一個有操守的文身師應該做的。”
最后,王雷的文身教學是面向全國的,無論學生曾經身處哪一行,只要對文身感興趣,對文身師這項職業有憧憬,都可以加入雷勢的學習隊伍。另外王雷提到了一個非常實在的點,很多學生都在擔心學成后的就業問題,而王雷則表示,凡事雷勢的優秀學員均提供實習平臺,并優先提供駐店機會,這對于剛涉足文身圈子的新人而言,無外乎是溫暖又及時的幫助。
在專訪過程中,我曾問到王雷一個比較俗的問題: “在教學中,你的幸福來源于什么?”王雷聽到后低頭沉思了片刻,露出了微笑:“我的幸福感,來自于我有情懷以及分享情懷的動力,看到那么多雙志同道合的眼神,我很快樂。”
誰的鮮衣與怒馬,復它桃李滿天下?這場專訪下來,我可以肯定地說,是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