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云并不存在。國際地震學界的主流觀點:地震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不僅現在沒法預測,將來也沒法預測。他們認為,地球處于自組織的臨界狀態,任何微小的地震都有可能演變成大地震。這種演變是高度敏感、非線形的,其初始條件不明,很難預測。
地震云是什么?
地震云(Earthquake Cloud)是非氣象學中云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云體,在國際上的研究還較為表面,至今沒有一個共同觀點。學術界對地震云抱有不可信與偽科學的態度。地震云并不存在,也沒有什么云能預報地震。
地震云成因眾說紛紜。較早的理論由日本的真鍋大覺教授提出:地震前地球內部積聚了巨大的能量,使地溫升高,加熱空氣,成為上升的氣流,并以同心圓狀擴散到同溫層。使10,000 米高空的雨云形成細長稻草繩狀的地震云。呂大炯提出的觀點,彌補了該理論中的很多不足。呂提出地震云既能產生于震中區上空,也能產生于遠離震中區而又有應力集中的斷裂帶上空。當因震前容積增大而傳遞應力至遠離震中區時,在應力集中過程中,斷裂帶上的強應力作用使巖石發生擠壓摩擦,使熱量增加,地下熱流通過斷裂帶不斷逸出地面,上升到高空,形成帶狀地震云。壽仲浩對地震云的成因機理也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巨大的巖石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最脆弱的部分首先破裂、造成小震。這些裂縫一方面減小了巖石的結合力;另一方面,地下水乘裂隙而入,水的膨脹、收縮和化學反應進一步減小了巖石的結合力。
隨著孕震區構造活動的加劇,由于摩擦等因素產生大量熱量,巖石中的水份在高溫、高壓下變成了水蒸汽,水蒸汽通過裂縫到達地表;到達地表的水蒸汽不斷上升,遇到冷凝條件就形成云。對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眾說紛紜,雖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釋地震前出現的這種現象,所以至今還是個謎,而且地震本身是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所以預報地震,最好采用綜合法。地震工作者們認為,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于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巖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也有的認為,“地震云”的必然性尚缺乏實驗數據,也可能是一種巧合。究竟如何,有待進一步考證。
朋友圈現“地震云”
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網站消息,北京時間8月8日21時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震中位于北緯33.2度、東經103.82度,震源深度20.0公里。陜西、重慶等多地有明顯震感。
九寨溝溝口震后道路受損、碎石滿地
一時間,微博和朋友圈上充滿了大家互相詢問、報告震感、記錄受災場面的信息。但是,在這些消息之中,有些“未卜先知”的神秘消息,開始被很多人轉發——
如此密集的攻勢,就算不信的人也未免心里打鼓——莫非,看云真的可以預測地震?
幾天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專業人士@大臉撐在小胸上 ,剛好寫了一篇文章談論這個問題。現趁此時節全文附上,為大家揭露一下這些“地震云專家”的把戲,希望大家不要再被誤導——
讓你失望了,地震云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