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都說“民以食為天”,現在的人看起來似乎什么都敢吃。而近期就有媒體指出在這炎炎熱夏之中,蝗蟲成點餐新寵,這不禁令人心生好奇,畢竟早前一段時間,大家都熱衷于小龍蝦,如今又出現了蝗蟲成點餐新寵的新情況,這自然是叫人無法不關注啊。
臺媒稱,蝗蟲俗稱螞蚱,是危害稻米、麥子、玉米等禾本植物的害蟲,但因其肉質松軟,營養高,近年來已被科學家列為未來替代肉類的優良蛋白質來源。
蝗蟲成點餐新寵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8月2日報道,大陸人吃蝗蟲有悠久的歷史,云南十八怪中“螞蚱當下酒菜”指的就是油炸蝗蟲,以其酥脆的口感佐酒。
報道稱,除了云南,大陸各地的燒烤攤、餐廳也賣“炸螞蚱”、“烤螞蚱”,而且天氣越熱,民眾點菜的幾率越高,受歡迎程度不遜于“夜宵之王”小龍蝦。由于燒烤攤和餐館需求量大,野生蝗蟲供不應求。
2015年之后,大陸各地興起蝗蟲養殖業。產地之一的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大興鎮黨委書記王柱表示,按照當前市場價格,一斤蝗蟲能賣到15元,平均每棟大棚可以養殖200斤,扣除第一年購買蟲卵、網罩等成本,目前基地30棟大棚年收益可達12萬元,將全部分給周邊村屯的貧困戶。
火熱程度不遜小龍蝦
7月是蝗蟲的盛產期,遍布大興鎮的數十個大棚中,一層玉米稈厚厚地散鋪在地上,趴滿密密麻麻青綠色的蝗蟲。大興鎮原本是個貧窮小鎮,青壯年人口大多外出務工,養殖蝗蟲不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工人收入也比出外打工還多。
報道稱,蝗蟲養殖由于具有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等特點被民眾稱為“致富蟲”。5月以前,養殖大棚是用來培育秧苗,其后養蝗蟲,等于“變廢為寶”;蝗蟲成長期為55天,5月中旬到9月可養兩代,蟲卵在土壤中過冬,等翌年培育秧苗結束后繼續生長,幾乎不需要特別照顧,唯一的缺點是養殖地點不能有農藥污染。
據相關臺灣媒體報道,蝗蟲又被叫做螞蚱,對于麥子、玉米等農作物來說可是一種害蟲,但是由于其含有的營養高,尤其是蛋白質豐富,因而也受到吃貨們的青睞,所以這樣看來,蝗蟲成點餐新寵也不足為怪了。報道還指出內地人對于吃蝗蟲這事有著悠久的歷史。炸蝗蟲像在云南就將油炸蝗蟲當做下酒菜,
而除了云南之外,現在各地的餐廳或是燒烤攤也出現了炸蝗蟲的情況,而隨著天氣越發的炎熱,蝗蟲成點餐新寵的趨勢也越發明顯,其受歡迎的程度都快趕上先前風靡一時的小龍蝦了。
而且由于蝗蟲成點餐新寵,所以還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黑龍江省的一位鎮黨委書記還表示,因為蝗蟲成點餐新寵,所以市場需求大,而一斤蝗蟲在市場上可以賣到15元,因而也有不少地方興起了蝗蟲的養殖,有的人還指望靠養蝗蟲發家致富。看完這種事情后,大家是否各有感受呢,
只能說吃貨們都是偉大的,說不定現在蝗蟲成點餐新寵,發展到最后,又像小龍蝦一樣,吃出一條巨大的產業鏈,這實在是一件神奇的事情。那么問題來了:時下蝗蟲成點餐新寵,大家出去吃飯時會不會也點上這樣一道佳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