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5月12日,距離5.12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整整九周年。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一個無法被忘記的時間;8.0級地震,近7萬人遇難,一段永遠不能忘卻的記憶。九年時間過去了,汶川地震廢墟上已建成一排排嶄新堅固的樓房,曾經的地震遺跡也已漸漸被青草樹木覆蓋。山川撫平傷痕,記憶卻深入骨髓,這場災難給無數人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汶川地震九周年祭,我們體驗了生命的脆弱,更有著不能忘卻的傷痛和感動。九周年后的今天,汶川和周邊嚴重地震區是什么樣子的?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汶川地震遺址的航拍視頻。
汶川地震遺址的航拍視頻
日歷又翻到5月12日,距離那場山河破碎、近7萬同胞逝去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已過去整整9年。
北川老縣城在經歷了08年大地震后,還在2013年遭遇過一次嚴重的洪澇災害,如今成為了地震遺址,供全國各地民眾前來憑吊。在北川縣城地震遺址里,還留有當時損毀的汽車。
映秀漩口中學的宿舍樓遺址已經長滿青草和灌木,岷江河水在汶川的大山之間蜿蜒流淌,遠眺可見皚皚雪山,許多地震時候的痕跡已悄然被植被覆蓋。地震后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將北川縣漩坪鄉完全淹沒,直至近些年水位退去后,才見到部分建筑的屋頂。
位于震中牛眠溝的百花大橋,在地震中被大自然的力量扭成麻花狀,如今漸漸被泥石流以及河床掩蓋。映秀通往汶川縣城的老路上,仍可見到一些地震時損毀的民房,隨著高速路的開通,老路已沒有太多車輛行駛,一些沿途的地震遺址也慢慢被人們淡忘。
5.12汶川大地震九周年祭
“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難,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沒有人希望災難發生,但災難來臨之際,往往考驗著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猝然而至的巨大災難,考驗了國家的實力,也展示了中國的形象,也見證了一個民族危難之際迸發出的巨大力量。災難面前誰的腳步最堅定?是那些在災難中永不停下步履的人們,是那些懂得“多難興邦”的道理的人們,更是那些永不低下倔強的頭顱民族脊梁。
公民人格與公民教育的根本指向,不僅僅在于公民意識與公民身份的認同,更在于積極的實踐,在于果敢的行動。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正是無數公民個人自覺的投入,這讓我們救災的行動變得有序而且高效。在災難面前,許多人一改平時對公共事務的冷漠,公民的熱情蓬勃而生,責任意識空前高漲,災難本身成了最重要的公民教育課堂。不僅如此,當我們仔細審視災難發生的諸多細節,就會發現,盡管自然災害難以避免,我們如何應對自然災害、減少人為的傷害,還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這提示我們,真正的公民實踐,其實應貫穿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應轉化成我們對待個人職業責任的敬重。
抗震救災讓全國百姓共同感受到了這場巨大的悲劇,每時每刻與災區人民感同身受。災難所能給予人類的教育,不僅在于技術上為人類提供應對災難的應變能力,增加生存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它用一種不常見的方式讓我們領悟生命的沉重,同時用一種隱晦的方式暗示我們要善待生命。恩格斯曾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災難是危機也是契機,災難中的經驗和教訓都是財富。它在考驗我們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學習和提高的機會。自然災害不可能不發生,但災害帶來的損失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災前預警判斷能力,取決于我們救災的組織協調能力,同樣也取決于我們災后總結反思和研究完善的能力。
5.12汶川大地震九周年祭
自然災害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但關鍵的是如何使飽受創傷的人能夠盡快得到救助,如何確保災區群眾的“有房住、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病醫、有學上”,以及如何在災害發生后做好災區的恢復和重建。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應積極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逐步建立自然災害災害資金補償機制,建立多渠道的災害救助資金模式,實現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互補,提高災區的恢復和重建能力,增強災區的發展和造血功能,從而使災區盡快脫離災難的陰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一場災難的不期而至,教會了我們太多的東西:堅韌頑強、珍惜生命、熱愛生活、互助友愛……同樣,也就是在對這樣一串詞匯的踐行中,彰顯了人性的光輝,成就了人生的高度。在汶川地震九周年之際,我們不會忘記歷史,我們將永遠銘記這一刻,為遇難的人們祈禱,讓精神的力量永遠砥礪筑夢的征程。
重建后的新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