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的“四大”(紐約、米蘭、倫敦、巴黎)國際時裝周結束之際,中國各地時裝周也逐一拉開了帷幕。3月18至25日是深圳時裝周;緊接著北京的梅賽德斯-奔馳中國國際時裝周則在3月25日到31日舉行。上海時裝周于4月舉行……迄今為止,中國每年舉辦時裝周的城市已經不少于10個:大連、寧波、青島、杭州、成都、哈爾濱、重慶、廈門、深圳……
平臺牽線助長國內品牌和本土設計師
誕生于1997年的中國國際時裝周與2001年的上海時裝周,算是國內兩個最老牌的時裝周。雖然業內對這兩個平臺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年的“兄弟杯”(現“漢帛杯”)和“中華杯”設計大賽曾經挖掘了吳海燕、馬可、王一揚、武學凱等一批日后成為中國服裝業中流砥柱的設計師。另外,這些平臺也曾推動了設計師與企業合作,讓曾把自己當作藝術家的設計師們體驗了商海的殘酷性。在早期國家體制相對封閉的期間,也正是因為這些平臺的牽線搭橋,中國的設計師們才得以與海外有了交流。雖然相當長一段時間,這種交流形式僅限于文化而非商業層面,但這些交流拓寬了設計師們的眼界。總之,中國國際時裝周與上海時裝周對中國本土設計師及品牌的成長功不可沒。
中國國際時裝周開幕酒會在751D·Park七九罐舉辦
不過瀏覽其他近10年內發展起來的時裝周官網,都跟風似的定位于現今發展勢頭看似迅猛的新銳設計師。雖然推崇新銳設計師不算什么錯事,但是當十幾座城市的時裝周都定位于設計新人,會令人質疑這些時裝周更像是為了響應支持“創意產業”的號召而作。而明眼人都知道,響應國家號召,就有可能獲取更多社會與經濟資本。
在3月下旬落下帷幕的深圳時裝周
反觀國內大多數的時裝周,無論當地產業優勢如何,一律定位“新銳設計師”;無論城市是否國際化,一律都標榜“國際時裝周”。而所謂的“國際”標簽,也只是邀請幾張外國面孔做評委,論壇發言,或者走秀。如果沒有產業及城市的國際化,這些臨時出現的外國面孔又能為中國的時尚產業帶來什么?
2016深圳時裝周 DSFEMER 街頭時尚混搭運動風
2016深圳時裝周 Janet Chen
國內的時裝周們似乎也沒有注意到,它們一向視為榜樣的“四大”時裝周正在遭遇前所未遇的顛覆性挑戰。近2個季節,不斷有品牌宣稱要顛覆傳統時裝周模式。另外,隨著人們對環保及勞動力不公問題的關注,在歐美各國,例如美國波特蘭、丹麥哥本哈根、德國柏林都推出了“可持續”或者“綠色”、“道德”時裝周。總之,舉辦時裝周本沒有錯。但是舉辦什么樣的時裝周及為什么舉辦時裝周很關鍵。而跟風行動一向導致的結果無非兩種,要么在相互廝殺中被淘汰;要么自我放棄。而最終,浪費的不是企業的錢,就是納稅人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