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遲沒有動筆寫這一次的意大利之行,因為我一直在反思。相比之前的巴黎站、紐約站,大家對于意大利站游學項目的關注熱情明顯不能與之前相比。這一點,讓我深感意外。
雖然此行規(guī)模不及預期,但我們還是認認真真地走完了全程。這次課程本身是趣味性、實踐性、藝術性兼具的實用內容,我為此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策劃整體路線、要探訪的實際地點、并且與當地藝術院校以及專業(yè)老師溝通行程、反復確認,才迎來這次前所未有的意大利游學之旅:10天,4個城市,帶領大家深度感受意大利本土教育、藝術氛圍,領略羅馬、米蘭、威尼斯、佛羅倫薩的迷人風光,吃經典意餐、坐船穿越威尼斯、與當地人在沙龍里聚會……帶著學習的目的,唱歌、跳舞、聽詩、品鑒,像個意大利人那樣地生活。
在日韓文化的左右夾擊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逐漸落寞和暗淡為很多人惋惜,紛紛感慨“我們丟了自己的精神之魂”。年輕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真正理解少之又少,因為覺得它“不夠時髦”,在偶像經濟和粉絲文化當道的今天,癡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迷弟”、“迷妹”們卻少的可憐,這一點令我非常痛心。
與之相反的是,在近些年游走世界各地工作的過程中,我發(fā)現很多國外的藝術家對中國古典文化、傳統(tǒng)的東方藝術有著濃厚興趣,并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接觸、收集相關內容,巧妙地用于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當中。正是他們的熱情給了我啟發(fā),所以我想帶領大家重走一遍“文藝復興之路”,將那個藝術文化發(fā)展的黃金時代拉回我們身邊。它是連接中古世紀和近代文化藝術的橋梁,更是歐洲文明的精髓所在。拋開耳熟能詳的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達芬奇這些經典人物和傳奇故事,去深入了解那次復興是怎樣深刻地影響了整個歐洲,又是如何轟轟烈烈地揭開了整個近代史的序幕。
我希望通過這樣一次廣泛而深入的了解過程,引發(fā)中國藝術家對于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多角度思考、交流、以及探討,從而自發(fā)地掀起一股關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新潮流”。而這種潮流,不攀附熱點、不依賴話題,因為其本身所內涵的歷史、文化基因,再加上民族感情認同和共鳴的助力,才有可能形成“大勢”。
為此,這一次的意大利游學項目前期經過了很多次的調整、修改,目的就是讓每一個跟我一起重新走過“文藝復興之路”的學員,能通過這次活動收獲一份廣泛、系統(tǒng)、深入、生動、有趣的藝術體驗,并且將所見、所聞、所聽到的內容與自己的思考全面結合,為日后的創(chuàng)作工作提供靈感和動力。
第一站,米蘭——這里,藏著君君(王君英)心中的文藝復興歷史背景。
雖然說文藝復興的起點是在佛羅倫薩,但我想要在“文藝復興之路”第一站開始之前,把當時的歷史背景介紹給大家,所以我們從世界上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米蘭大教堂”開始,回顧影響著整個中世紀的神圣特權。并以當時的雕刻藝術為例,分析了當時精致、卻不乏禁欲主義色彩的審美特點。然后,我們去了斯福爾扎城堡,那里保存有很多文藝復興開始之前的雕刻作品,繼而引申出與古羅馬和古希臘有關的文化內容。最后,在當地的Prada基金會,我們還看到了很多當代的藝術作品。在這里,可以真實地感受到古典與未來之間的大跨度和大融合,兩者結合的非常巧妙。
參觀Prada基金會的藝術作品
參觀世界上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米蘭大教堂”
邊走邊講,是我們課程的一大特色。在整個學習途中,我隨時都會帶一個皮夾子,那里面有我精心準備的大量課件儲備資料,方便通過各種例證、實物圖來給大家做比對。所以,我們每天要吸收的知識量都特別大,并不局限于化妝、造型或者是藝術的某一個領域,我們講的是“泛藝術”的內容。
參觀世界上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米蘭大教堂”
為什么要做“泛藝術”的內容呢?雖然我是化妝造型師,但是我并不想簡單地從化妝或者造型這么具體的切入點入手,我覺得造型藝術的學習一定要帶上一些“姊妹藝術”,并把這些與自己做的內容充分結合。這樣,你做出來的東西才是有靈魂、有生命力的。作為一個設計師,你只有既了解歷史、又通曉時尚,你的作品才會是有血有肉、“立得住”的東西。我希望把課程融入情景當中,因此也稱之為“移動的課堂”。只要你對藝術懷有一顆向往之心,就能夠在這樣的課程里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提升并且發(fā)展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和品鑒能力。
參觀世界上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米蘭大教堂”
第二站,“水城”威尼斯——與大家玩兒著學習,是君君(王君英)的“理想”。
這個時候,正好趕上當地一年一度的“水上面具嘉年華”。這是極富代表性的一個盛大活動,滿大街小巷都是盛裝打扮的當地人,有著濃郁的地方藝術和文化特色。
親歷“威尼斯水上面具嘉年華”感受當地文化
相比中國人的含蓄內斂,這里的人們非常樂意被別人拍,在鏡頭里充分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意,這其實也是一種文化。更為特別的是,他們會努力去營造一種“年代感”。比如,他們會用自己的理解去詮釋17、18世紀歐洲“黃金時代”的特征,無論是服飾還是造型,都極具代表性。我覺得這種人性化的風土人情更有利于我們去了解當地文化、歷史、以及藝術的表現形式,是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
親歷“威尼斯水上面具嘉年華”感受當地文化
期間,我還帶著學生們去參加了宮廷舞會,鼓勵大家想象自己就是小說、戲劇或者電影中的某個角色,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中隨著節(jié)奏自由地起舞,大膽地去展示自己。通過這種方式,希望大家首先是能夠回歸那個時代、其次是可以融入那種熱情洋溢的氛圍當中。讓我驚喜的是,當天舞會中涌現出很多奇特的造型和鮮艷的色彩,每一個人都沉浸其中、玩兒得相當high。
與大家一起參加當地貴族的宮廷舞會,感受歐洲宮廷貴族文化
他們不僅以“旁觀者”的身份對這段歷史進行了了解和學習,同時也以“親歷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從而加深了這一次“重走文藝復興之路”的印象,而他們親眼所見、親身體會的所有活動,其華麗的表象背后,都是以中世紀文藝復興為內在動力和起因的。
與大家一起參加當地貴族的宮廷舞會 ,感受文藝復興文化為歐洲宮廷帶來的輝煌
和貴族們跳完優(yōu)雅的華爾茲,我們也成為了好朋友
同時,配合這次宮廷舞會的氛圍,我們特別探討了“大型場合如何通過造型突出自己”的主題,分析如何讓每一個人都能在這樣的場合里找到自己的“亮點”所在。舞會結束后,我們還與當地藝術家舉辦了沙龍活動交流。欣賞他們在臉上進行面具作畫的藝術,感受特別的“面具文化”,大家一起唱歌、乘船、聊天、感受當地人獨有的愜意和舒適生活。
與學生們一起乘船游覽威尼斯感受獨特的“面具文化”
第三站,佛羅倫薩——這里是君君(王君英)魂牽夢繞的“文藝復興”起源地。
在佛羅倫薩的烏菲茲美術館,我們看似花費了大量時間去了解美第奇家族的各種藏品。但實際上,我想要通過這些內容架構起一個藝術工作者和平臺之間的聯(lián)系,試圖從過去找到一些對現在的影響。
參觀烏菲茲美術館了解美第奇家族的各種藏品
我們特別造訪了GUCCI的博物館,欣賞并感悟那些與現代時尚緊密結合的作品,感受特殊的品牌文化。在這里,文藝復興就成了一個“引子”,我們的目的在于將其跟后來更廣泛、更多元、也與我們更加貼近的現代藝術建立起連接。
造訪GUCCI博物館欣賞與現代時尚緊密結合的作品
造訪GUCCI博物館欣賞與現代時尚緊密結合的作品
此外,我們還去了佛羅倫薩美術學院以及圣母百花大教堂,配合的課程主題是佛羅倫薩的“人文主義復興”。因為,如果只有“作品”而沒有“人文”,那么這些藝術品就很難與后世之人建立起聯(lián)系,產生共鳴。正是因為當時這種“人文”的情愫被保留得很好,所以這里才成為世界各地藝術家尊崇的勝地。
參觀圣母百花大教堂解析佛羅倫薩的“人文主義復興”
第四站,“五漁村”——如何玩轉兒色彩?讓君君(王君英)和學生們告訴你。
這是一個建在懸崖峭壁上的小村子,它最大的特點在于——色彩。這里的每家每戶都在外墻上刷了不同的顏色,有著濃郁的文藝復興色彩。
建在懸崖峭壁上的“五漁村”
在這里,你可以發(fā)現雖然房子是五顏六色的,但都是偏灰的調子,是一種很彰顯高級的顏色。這跟當時中世紀信奉神權、壓抑人性的歷史環(huán)境有關。所以文藝復興的開始,也可以說是當地色彩領域的一次顛覆性革命。而這些色彩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意大利人、以及世界各地的藝術家。
結合“五漁村”解析文藝復興的色彩革命
所以,我選擇這個世界上顏色最為豐富的小村落來講述這一段歷史,并且聯(lián)系當時的幾大杰出代表人物——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人的作品,對他們的色彩運用和理解進行深入分析。
與學生們一起感受世界上色彩最為豐富的小村落
很多時候,喜歡藝術的人都是對色彩本身有著很高敏感度的人。來到這個小村子以后,我越發(fā)深有體會。盡管當時天氣還有些冷,但是學生們都很忘我地赤腳踩在沙灘上,笑聲在整個海灣里回蕩。這些美麗的色彩讓他們每一個人都很雀躍、整個人一下子就被點亮的感覺……那一刻我真的很欣慰,感覺自己的用心付出得到了回報。當然,我也運用自己多年的經驗給大家分析、舉例、比較,讓他們懂得色彩又能玩兒轉色彩,將來能把色彩應用到生活和工作當中,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好的事情。
大家忘我的赤腳踩在“五漁村”的沙灘上
第五站,“袖珍國”梵蒂岡——君君(王君英)神往的文藝復興“經典”,在這里一一找到。
這一站,我們走了很多很多地方。包括世界第一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以及西斯廷教堂,還專程去看了米開朗基羅的最后杰作《末日審判》,我想要盡可能帶領大家把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研究透徹,把每一個地方都變成“課堂”:博物館、酒店、車、船……所有跟美相關的地方,都是我們開講的地方。
參觀圣彼得大教堂透徹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
比較有意思的是,當地隨處可見的就是學生。幼兒園的小朋友、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甚至一些跨國交流的專業(yè)學生……年齡、學識、語言、文化背景等等都不盡相同。他們大多就在博物館、教堂、展廳里席地而坐,認真傾聽老師的隨時講解。
隨處可見不同的學生席地而坐傾聽老師的講解
這是我很崇尚的一種學習模式,就是身臨其境、人在其中,也希望我們能夠有越來越多的人欣賞并且理解這種授課形式,讓學習變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參觀圣彼得大教堂透徹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
最后一站,去羅馬——來,跟著君君(王君英)做一回電影女主角。
在羅馬,我們特別安排了一次“電影女主角之路”。為此,我們提前一天看了英文版的電影《羅馬假日》,然后按照奧黛麗·赫本在電影里走過的地點走了一遍,感覺特別不一樣。
我們一起重走電影《羅馬假日》的經典地點
羅馬雖然給人的主要印象就是“古跡”,但這里同時又是奢侈品品牌最多的地域,造成這種“反差感”的根本原因,也就在于文藝復興。這一時期的意大利涌現了新型貴族階級,他們對藝術非常重視,同時又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很多奢侈品品牌在這里誕生并且長久的保留下來。
一起品嘗電影中奧黛麗·赫本最愛的冰激凌
幾天的行程,短暫卻也是收獲滿滿。我始終不忘自己當初想要帶著更多國內的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們走出國門“看世界”的理想,也更加期待這些有情懷、有夢想、也有思想前瞻性的藝術家們,在親身見識過歷史悠久且文化璀璨的歐洲大陸之美后,由此展開積極的思考和行動,摸索出一個方向,開辟出一條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之路,通過全新的角度和方式再現神秘東方的傳統(tǒng)之美。
意大利文藝復興之旅于羅馬完美收官
使命與熱愛并存,藝術、時尚和文化并不簡單等同于“巴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須明其史,真正的藝術永遠不只屬于某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一些人群。我們總要朝著更大、更遠的地方不斷地前行,去看、去摸、去感受、去體驗,那種時間在腳步中劃過、藝術在空氣里流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