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熱播劇《人民的名義》劇情走向掀起一次又一次的熱議,很多人都很關注《人民的名義》中誰是真正幕后黑手?誰是臥底?高育良是好人還是壞人?人民的名義結局是什么? 人民的名義結局介紹高育良侯亮平結局如何?人民的名義小說高育良原型介紹。
《人民的名義》該劇以檢察官侯亮平的調查行動為敘事主線,講述了檢察官們步步深入,查辦國家工作人員貪污受賄犯罪的故事。
人民的名義高育良侯亮平結局如何
人民的名義 結局介紹高育良侯亮平結局如何
2004年,涉案劇、反腐劇退出黃金檔,中國的電視屏幕有十多年沒有再出現這類的劇集。事實上,涉案劇和反腐劇有一些微妙的區別,涉案劇一般針對的是普通民眾的犯罪行為,而反腐劇更側重官員的濫用職權、違紀亂法、貪污腐敗。當然,兩者之間也會有交叉之處,但也有涇渭分明的界限。在中國,因為特殊的文藝管理機制,凡是涉及國家部門的影視作品,都比較難產,這導致中國影視作品很少出現“權力的游戲”這種強情節故事,但在國外這些都是套路。
2016年,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用黑色幽默的手法講述了一部“官場現形記”,令人解了點饞。而今年,《人民的名義》則用這么一個正氣凜然的名字,來展示當下中國復雜的政治生態,以及在這個政治生態下的各個社會群體的生存面貌。不管是1.2億的投資,還是《建國大業》式的陣容,以及湖南衛視的平臺選擇,都能看出這部劇的野心。盡管《人民的名義》才播出兩集,筆者已經迫不及待要評述一番。
人民的名義高育良侯亮平結局如何
1 貪官的兩副面孔:陋室“偽清官”VS酒場“登徒子”
《人民的名義》開場兵分兩路,一路是北京,一路是劇中虛構的漢東省。從戲劇沖突來看,一邊是攻,一邊是守,雙方上演兩場貓鼠游戲。北京這邊由陸毅飾演的反貪總局偵查處處長牽頭,配合侯勇飾演的貪官上演了一出“狡兔三窟”;而漢東省則因為復雜的政治生態,在高層決策拉鋸戰中貽誤了戰機,加上副市長反偵察能力很強,竟然上演了一出“瞞天過海”。
現在的電視劇,很少會像《人民的名義》起一個拒人千里之外的名字。這個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表述,因為現實中官員的肆無忌憚、違紀亂法,已經讓不少人很難再生敬畏感。甚至,有作家用《為人民服務》為書名,寫了一部反諷小說。
但該劇主創還是堅持使用了《人民的名義》這樣一個劇名。據編劇周梅森表述,這個名字有兩層含義:一種是堅實的政治信仰,另一種則是以“人民”為矯飾,謀取私利。“有些官員完全是兩種心態,過去說‘兩面人’,對著公眾說一套,私底下朋友們說一套,有可能他們白天做報告,晚上喝酒的時候就諷刺自己的報告。”
該劇開篇展示了兩種完全不同路線的貪官:一種是侯勇飾演的“小官巨貪”,在和反貪局人員的斡旋中,先后打出了清官牌、慈父牌、孝子牌、勞模牌……身居陋室,卻在豪宅藏有2億多的現金。當一面墻的人民幣鋪展開了,盡管新聞中早有報道,還是相當震撼人心。當這個“偽清官”談到自己貪腐的根源在于“我是農民的兒子,窮怕了”之時,陸毅扮演的檢察官狠狠抽了一大嘴巴子:“中國農民怎么這么倒霉,有你這樣的壞兒子?”
如果說,侯勇扮演的是一位“隱貪”,那么漢東省的這位副市長則更像是一位“顯貪”。他在酒桌上和商人們稱兄道弟,得意忘形,甚至說著“接地氣”的葷段子,完全忘記了自己官員的身份,更像是一位混江湖的大哥。不過,即便是這樣一位“顯貪”,他在出逃布迷魂陣之時,依然不忘說一些官話:“接我母親是私事,廉潔要從我做起”。
而打“清官腔”的侯勇更是對此游刃有余,輕松說出“有權力就可以腐敗啊?那都是為人民服務”“打鐵還得自身硬”。所謂激濁才能揚清,兩位不同路線的貪官都以“人民”為矯飾,謀取私利,丑態百出,諷刺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