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口-口喂食,你正在成為孩子胃病的傳染源
一直以來,中國家長都喜歡將食物嚼碎喂給兒童,這個舉動看似溫情實則潛藏著危機。成人的口腔和消化道里往往含有大量細菌,兒童口腔黏膜稚嫩、抵抗力較低,容易被成人的病菌傳染。
所幸的是,近三年來反對口-口喂食的呼聲越來越高,隨著醫療的進步和科學信息的普及,更多人意識到口-口喂食可能會讓兒童感染幽門螺桿菌,而這種細菌進入消化系統后,會引起胃炎潰瘍。
實際上,幽門螺桿菌的威脅并不只限于兒童,成年人群(尤其是常在外用餐、點外賣的人群)受到的威脅也同樣嚴重。
幽門螺桿菌廣泛地存活在人群的口腔、咽喉和胃部,不但能引起口臭、餐后噯氣、惡心、腹脹等看似無足輕重的情況,還會侵蝕胃黏膜,直接導致消化系統潰瘍,甚至引發胃癌。
幽門螺桿菌已是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最高警示級別的I類致癌因子。中國是幽門螺桿菌感染高發國家之一,也是全球胃癌高發國家之一,可公眾對幽門螺桿菌仍缺乏重視。
躲在胃病背后的幽門螺桿菌
十年前在國內談起幽門螺桿菌,大多人的印象里它只是一個醫學范疇的專業名詞:它或許與醫生有關、或者與某種特殊疾病有關,但與日常生活并無太大關系。
伴隨近年現代人生活質量的提高和胃病人群的逐漸增多,人們開始更科學地看待胃病,才逐漸意識到,幽門螺桿菌是如此普遍地存活在口腔、咽喉和胃里,那些消化腸道潰瘍傳來的疼痛,原來大多都由它而起。
其實早在1899年,波蘭的Walery Jaworski就從灌胃液中發現過螺旋狀細菌,當時并未受到關注。直到一百年后,澳大利亞病理學家Robin Warren和內科醫生Barry Marshall合作研究才發現了這種細菌和胃病之間的關系。
1989年,這種細菌被命名為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1994年,美國NIH發表新的指南,承認大多數再發性消化性潰瘍可能因幽門螺桿菌所致,全美的醫學界開始轉變觀念。
2005年,Barry Marshall和Robin Warren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一研究成果直接挑戰了當時將胃病定義為生理病變而非傳染性疾病的傳統觀點,突破性地深化了人類對于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之間因果關系的認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4年世界癌癥報告》,全球癌癥負擔在不斷加重,其中肺癌、肝癌和胃癌被列為癌癥死亡最常見病因。有數據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險增加了2.7-12倍,如果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會發生。而在目前針對慢性胃炎患者人群的篩查中,90%-95%的幽門螺桿菌檢查都呈陽性,遠高于其他人;同時,幽門螺桿菌陽性的人群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炎。
目前,幽門螺桿菌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慢性感染,影響著全球約50%的人口。2014年的《幽門螺桿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識》中,提議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都應給予根除治療。眼看幽門螺桿菌傳播得越來越廣,如何根除成為亟待解決的醫學問題。
殺死幽門螺桿菌的“陽謀”
自從1929年人類發現了青霉素,抗生素就一直是殺死細菌最直接的辦法。同樣的,在1994年美國NIH在承認幽門螺桿菌與胃病直接聯系時,也建議使用抗生素。事實上,目前要根除幽門螺桿菌(Hp),需要3-4種藥物聯合使用,至少兩種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殺死病菌,但同時也帶來了其他問題,造成胃部不適、肝腎功能損害或者腸道菌群紊亂等等。為了殺死一種還未明顯影響生活質量的細菌,在不少人看來似乎并不值當。
另一方面,由于現代人對抗生素的濫用,幽門螺桿菌逐漸產生了耐藥性。隨著時間推移,在同樣的治療方案下,復治者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比初治者明顯下降;甚至部分一線治療失敗的患者,進入二線治療后仍無法奏效,究其原因是幽門螺桿菌對部分抗生素日益嚴重的耐藥性。
對于幽門螺桿菌越來越“頑強”的現狀,醫學研究與科技創新都在尋找是否有可能在源頭處截斷幽門螺桿菌感染?而不是在病癥出現后才服用抗生素。
研究指向:“口-糞”、“口-口”、“口-胃”是目前幽門螺桿菌傳染的主要途徑,“病從口入”用在幽門螺桿菌上再恰當不過。
一部分幽門螺桿菌通過口腔的吞咽由口及胃引起感染,并通過口口傳播傳染給他人;另一部分幽門螺桿菌,繼續“寄生”在口腔這個“存儲倉”中,逐漸繁衍壯大并伺機引發機體和他人感染。
幽門螺桿菌躲在口腔當中,導致胃炎、胃潰瘍反復,而作為復治者,前期治療又增加了幽門螺桿菌的耐藥性,如此說來,在胃里讓抗生素與細菌的開戰就像一個繞不出的循環局。
所幸的是,近五年來科技醫療的創新,讓專門家們將目光放在了研究幽門螺桿菌本身。
在口腔里的溫柔的“殺戮”
由于引發的病癥出現在胃部,檢測目標就通常“瞄準”了胃內的幽門螺桿菌,而這樣卻恰恰忽視了幽門螺桿菌的另一個重要“儲存倉”——口腔。細菌藏在牙菌斑、唾液中,同樣會給人造成胃病困擾,感染了的患者還會出現揮之不去的口腔異味。即使胃里的幽門螺桿菌被消滅,口腔中殘留的細菌仍然會源源不絕地進入胃,導致胃病久治不愈、反復發作。
那么,清潔口腔能阻止幽門螺桿菌從口入嗎?在醫學創新研究中,醫療專家發現要在口腔中殺死幽門螺桿菌,遠比在胃里殺死幽門螺桿菌要溫柔有效得多。
2012年3月,一個由口腔科、腸胃科專家和幽門螺桿菌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啟動了在口腔里殺死幽門螺桿菌計劃。
經過兩年的研究,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叫做乳鐵蛋白的多功能蛋白質,它能與口腔里的幽門螺桿菌結合,搶奪其賴以生存的鐵離子,破壞幽門螺桿菌的生存環境,從而抑制幽門螺桿菌生長。
還另一種叫做溶菌酶的生物活性蛋白,能夠直接溶解幽門螺桿菌及口腔病菌的細胞壁,迫使幽門螺桿菌凋亡,并促進潰瘍受損組織修復。
而口腔中的幽門螺桿菌主要藏匿在牙斑菌中,清除掉牙斑菌就毀滅了幽門螺桿菌的生存環境。殼聚糖是一種針對牙斑菌的強有效的解決辦法,同時還能抑制牙齦出血。
2014年,研究團隊將研發的牙膏命名為清幽,并申請發明專利。這個來自比爾夫生物科技的研究團隊,目前正在著手進行幽門螺桿菌感染大型流行病學調查,力圖打造全球第一個專注于幽門螺桿菌分型檢測、預防干預、精準治療的臨床技術平臺,建立與常見病、多發病相關的慢性病管理大數據庫。
作為上市公司賽為智能的全資子公司,比爾夫生物科技的研究主要圍繞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和缺鐵性貧血兩大病種,正在開發治療幽門螺桿菌和缺鐵性貧血的食品、保健品、藥品等;其中,對幽門螺桿菌對研究目前已經獲得了5項國家發明專利。
經過多次配方改良,比爾夫生物科技用“乳清蛋白”的高生物活性和低鐵飽和度的特性,在預防和清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尤其是在對于采用三聯、四聯抗生素久治不愈并產生耐藥菌株的感染者中產生的效果超過了預期。
除了獨有乳清蛋白活性成分能夠清除幽門螺桿菌,預防其傳播及胃腸道感染外,比爾夫生物科技研發的清幽牙膏在抑菌、預防緩解菌源性口臭、治愈口腔潰瘍、促進口腔黏膜自我修復和自我防護上都取得了不菲的效果。
避開抗生素對身體的傷害,解決幽門螺桿菌“病從口入”的危險,比爾夫生物科技通過牙膏的創新,使幽門螺桿菌的預防和根除變得更簡單和溫和。在科技創新快速進步的今天,像比爾夫生物科技這類智慧醫療將為更多的疾病,提供更多更效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