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鍋有哪些講究?如何健康吃火鍋?相信這是很多人在吃火鍋前都在考慮的一個問題,而到了冬季,吃火鍋更是大熱,熱氣騰騰的火鍋不僅好吃,還能驅寒。但有些人在吃完火鍋后,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瀉、腹痛、口腔潰瘍、咽疼齦腫,大便干結、胃出血等癥狀。醫生表示,這些癥狀是典型的“火鍋病”。
貪吃火鍋當心“火鍋病”
據中國經濟網健康頻道了解,“火鍋病”是指因食用火鍋不當或貪吃火鍋出現口干、咽喉痛、口腔潰瘍、牙痛,甚至胃腸不適、便秘等“上火”癥狀,還有的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有些甚至燙傷或損傷食道及腸胃。
專家指出,這些癥狀都是典型的“火鍋病”,多是在吃火鍋時因食用方法不當而引起的消化系統、口腔系統等方面的疾病。
專家表示,吃得太熱、太辣,極易引發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等口腔疾病;邊吃火鍋邊喝啤酒、冷飲,會對胃黏膜造成強烈刺激,引發胃腸疾??;煮得太久,食物中的嘌呤物質就會溶解在湯底中,吃太多會引發痛風,出現關節疼痛的癥狀。
如何健康吃火鍋?
許多人抵擋不了火鍋的誘惑,火鍋該如何吃才更健康?下面,中國經濟網健康頻道總結了專家的一些觀點,供大家參考。
【換個姿勢看山東-天天豪禮有驚喜-全新界面國際范兒】
齊魯 壹點最懂山東
不要吃過燙食物。食道正常的耐受溫度一般是40℃左右,一旦遭受到50℃-60℃以上的熱刺激,就很容易對食道及胃黏膜造成損傷,更可能燙傷。尤其是麻辣火鍋中的麻辣成分具有很強的刺激性,也會對消化道造成充血和水腫,食用溫度過高的食物也容易誘發食道癌。
一周一次為宜。天天吃火鍋,就算是健康人也會出問題,火鍋烹煮出來的食物本身就是燥熱之品,吃多了容易上火,并且有的人過于追求很重的口味,更讓火鍋變得不健康,因此吃火鍋一定要注重頻率,一般一周吃一次還是可以的,但不要用過于辛辣的火鍋底料。
盡量選擇清淡鍋底。秋冬天氣干燥,辛辣食物會使脾胃消化功能失調,內生燥熱濕邪,因此在選擇湯底時不妨放棄油脂高又易上火的紅油麻辣鍋,除了清湯鍋底,海鮮鍋底也是低脂又清淡的選擇。在選擇蘸料方面,易上火的人群不宜選擇辣油,而應選擇營養價值最高的芝麻醬,它能提供大量的鈣和維生素E,比較適合高血壓、高血脂患者。
葷素搭配合理。肉和蔬菜的比例以1∶2為適宜。蔬菜的種類盡可能多樣化,如選擇對身體益處較大的菠菜、西蘭花、生菜、油菜等;此外,菌藻類食物也很好,不僅可以清理消化道,還有助于減肥;豆制品、紅薯、土豆、山藥等也很有營養。選擇肉類時最好點一些脂肪含量較低的,如魚蝦、牛百葉、鴨血、雞肉等。
不要后喝湯。煮過肉的火鍋湯含有很多嘌呤和脂肪,哪怕是用清水涮鍋,在煮過一些肉后,也會有相當一部分脂肪溶到湯里,如果是用白湯、骨湯做鍋底,本身的脂肪含量也會很高,而且涮過蔬菜的湯中還會有亞硝酸鹽、草酸等成分。喜歡喝湯,可以在開始涮之前先喝湯。
食物煮涮時間合適。葉類蔬菜切忌長時間在火鍋里煮,在沸騰的鍋中稍加焯燙即可,時間過長會增加營養素流失,也會失去蔬菜的口感。肉類食物一定要徹底煮熟,否則容易將細菌、寄生蟲卵隨食物進入腸胃而導致腸胃疾病的發生。同時,還要看肉片上有無白色、米粒狀物質,如有,則可能是囊蟲卵。
不喝冰鎮啤酒或飲料。避免吃火鍋時過多飲酒和喝涼飲料,因為酒或飲料加上麻辣油膩的食物,一冷一熱,對腸胃有很大的刺激作用,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誘發腹瀉、便秘、痔瘡等肛腸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