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如果告訴你國際米蘭將會被中國企業控股,你一定會哈哈大笑。昨天,當年的“白日夢”成為了現實。
蘇寧體育產業集團以約2.7億歐元(約20.12億元人民幣)的總價,通過認購新股及收購老股的方式,獲得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68.55%的股份,交易完成后國米俱樂部主席托希爾旗下的ISC仍持有約31%股份,其他小股東占0.45%股份,國米原主席莫拉蒂已經徹底變成了國米的球迷。
這并不是中國資本第一次出手歐洲足球俱樂部,馬競、西班牙人、曼城(數據) 、阿斯頓維拉……只是,這一次是國米,一家意甲走進中國后產生大量“藍黑球迷”的特殊俱樂部,蘇寧這次行動超過了前面4次收購關注度的總和。說簡單點,買的是情懷。
從這一系列收購就可以看到,中國資本熱捧歐洲足球俱樂部,絕對不是一時頭腦發熱,而是社會、經濟、體育競技等多方面綜合因素交織而成的必然結果。從大的方面說,蘇寧急于走向世界,希望以足球作為最高效、直接的品牌載體;從小的角度說,收購一家頂級的世界俱樂部,有利于引進足球管理理念,打通國際轉會脈絡——當然,這些都是表面上看得到的,至于實質上更重要的動機,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婚,已經轟轟烈烈地結了,接下來怎么過日子才是難點。在歐足聯復雜的財務管理制度下,國米這次股權轉讓更多是自身解除債務、涅槃重生的需要。蘇寧怎么辦?砸錢買人才能得到認同,達到收購目的;但這樣做很容易觸發歐足聯處罰,甚至有被取消歐戰資格的可能;是重用國米的本土團隊,修正托希爾的錯誤,還是搭建自己新的團隊,更直接執行董事會的管理方針?
蘇寧不是第一家買買買的中國企業,也不會是最后一家。歐洲俱樂部老板基本是個贊助角色,執行管理的是獨立團隊,但是這與中國企業的理念是不符的。歐洲的足球俱樂部有自己成熟的文化、經濟、社會定位,一旦與中國企業的內部文化發生沖突,該如何調節?歐洲的俱樂部需要長期經營和投入,但是花大價錢買入的中國企業勢必希望用最短時間講故事、再融資,這又會產生直接的矛盾,如何取舍?
話又說回來,蘇寧去年買下江蘇俱樂部花了5個億,然后又花了幾個億買外援。以這個等量級計算,花20億元拿下等量級數十倍的國米,真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