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嘉班納引熱議
杜梅尼克-多爾奇和斯蒂芬諾-加班納
杜梅尼克-多爾奇(Domenico Dolce)和斯蒂芬諾-加班納(Stefano Gabbana)除了是杜嘉班納(Dolce & Gabbana)的創始人兼設計師之外,這兩位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同性戀設計師,而且兩人還曾是一對戀人。在這種雙重的身份下,這兩位發表反同性戀婚姻以及反對體外受孕的言論。
在演藝圈以及人權圈引起熱議
據悉,當時多切和嘉巴納的發言立刻引起意大利同志人權組織的反彈,相關組織在言論發出后就已經發起抵制行動,在社交網站上使用“拒買杜嘉班納”(#BoycottDolceGabbana)的主題卷標,表示“不愿花錢購買該品牌產品,以支持消除歧視行為”。而在演藝圈內,許多杜嘉班納的忠實粉絲,包括埃爾頓-約翰和丈夫大衛-弗內什(David Furnish),柯妮-拉芙(Courtney Lve),導演瑞安-墨菲(Ryan Murphy)等都表示要抵制杜嘉班納(Dolce & Gabbana),可謂一發激起千層浪。
時尚圈集體噤聲
Dolce & Gabbana品牌
而在此事發生后,相比演藝圈認識和人權人士對此事的多次發聲,時尚圈的許多人都對這兩人的言論不發表任何意見,包括《Vogue》雜志的主編安娜-溫圖爾(Anna Wintour)、《Glamour》的主編辛迪-里弗(Cindi Leive)、《Elle》的主編羅伯塔-米爾斯(Roberta Myers)。《Cosmopolitan》的主編喬安娜-科爾斯(Joanna Coles)等都對此事表示緘默。
有趣的是,在這件事后杜嘉班納(Dolce & Gabbana)的6月份,該品牌發布了秋冬廣告,仍然延續以家庭為理念。鑒于這則廣告是在此番言論之后,那么家庭牌在此時就顯得頗具深味,究竟這個家庭包不包括同性家庭在內,這恐怕只有設計師自己知道。
迪奧開除前設計師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
約翰-加利亞諾
相比杜嘉班納兩位設計師,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可就沒有那么幸運,2011年因發表反猶太言論,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遭到迪奧(Christian Dior)的開除,甚至迪奧(Christian Dior)的總裁Sidney Toledano公開批評說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與Christian Dior擁戴的價值觀背道而馳。更夸張的是,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還因發表反猶太言論而被捕。
代言人棄穿迪奧的服裝
隨后,作為一名猶太人,迪奧的代言人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在看到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相關言論的視頻后,竟然棄穿迪奧的服裝,選擇其他品牌的服裝出席相關的場合。這在當時也引起一片嘩然。
西方人的猶太情節
Christian Dior品牌
在西方,猶太人一直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在歐洲歷史上反猶太人是一貫的,但現在在西方的公關場合里大家都會避免觸及這個反猶太這個話題。而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在公關場合上的言論剛好戳痛了猶太人的心,給了許多人一個宣泄口。所以不管有心還是無心,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注定要付出代價。
在結束了與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的賓主關系后,迪奧(Christian Dior)也找到新任的創意總監拉夫-西蒙(Raf Samons)。而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則住進了療養院甚至和迪奧(Christian Dior)就工資問題打起了官司,不可謂不唏噓。
最終結果都是道歉
最終的結果都以設計師出來道歉
無論是哪個品牌的設計師,最終的結果都以設計師出來道歉。這主要是因為設計師的背后站著的是品牌。對于一個品牌來說,設計師就是自己的門面,所以當設計師出錯的時候,品牌勢必會受到影響,所以無論此番的言論是對是錯,只要已經影響到品牌甚至是給品牌帶來負面的影響,設計師本人就必須出面認錯,以消除對品牌不利的輿論因素。
這也是在告訴各位品牌設計師們,以后在公開場合發表相關言論的時候,記得謹言慎行,不然下一個引發蝴蝶效應的,可能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