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最讓人艷羨的玩偶,不禁讓人想起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奇幻電影《雨果》。在20世紀30年代末熙來攘往的巴黎火車站里,12歲的小孤兒雨果,躲藏于車站27座時鐘后墻的暗窄通道內,依靠調校時鐘為生。他最大的心愿是修理好先父遺下的機械人,藉以解讀父親的秘密訊息。一天,他驚覺這個旁人視為垃圾的機械人竟然懂得寫字作畫,才明白父親為何以它為傳訊工具。電影中,機械人把雨果與父親深厚的感情緊緊連系,機械背后潛藏著扣人心弦的故事。
現實之中,這款機械人的原型正是來自于著名鐘表制造商雅克德羅的創辦人──制表大師皮埃爾·雅克·德羅(Pierre Jaquet Droz)手制作名為“作家(The Writer)”的機械自動玩偶。
早在1774年,雅克·德羅和就已經設計并制作完成了“作家(The Writer)”這件經典作品,且首次在拉夏德芳的制表廠與公眾見面。當時展出的,還有他們的另外兩件作品——“音樂家(The Musician)”和“畫家(The Draughtsman)”,后人把上述三個機械人偶合稱為”雅克·德羅機械人偶“(Jaquet Droz Automata)。雅克·德羅把“作家”設計成約70厘米高的三歲小男孩模樣。他端坐在路易十五風格的凳子上,全神貫注地揮動鵝毛筆,蘸蘸墨水,一邊寫字,一邊眨眼點頭,相比起電影中的機械人,還要逼真得多。根據紀錄,“作家”由一個精巧的系統把兩組齒輪輪流釋放:第一組安裝在身體的上端,透過附帶三組凸輪的轉動垂直旋轉缸,控制手腕三個基本方向的運動,使其往水平或垂直方向運筆,隨著筆尖的運轉書寫出粗或細兩種筆觸。一個字母書寫完成后,第二組齒輪驅動凸輪軸的上下活動,先把筆從紙上提起,然后才降下書寫下一個字母。至于身體下半部分,則由第二組齒輪控制。圍繞圓盤的40枚鋼栓以每條9度的角度交替運作,令人偶可以根據設定書寫任何字母或符號,以40個字符及3行文字為上限。凸輪軸根據鋼栓的指令調節位置,勾劃出特定字母的輪廓,而不同的機械動作(例如開新一行和點墨)亦以同樣原理控制。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制作電動玩偶不過是輕而易舉的事。然而,在工具貧乏的年代,要將多達 600件的機械部件,全數部件收納于玩偶的身體內,再將它們組裝,并以機械原理推動一個人偶,非大師級人馬不能完成。
數百年時光流逝, 這三尊舉世無雙的自動玩偶仍然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天在納沙泰爾博物館進行展出表演,讓世人可以親自感受他們的絕世風采:“作家”人偶內部的凸輪系統能夠帶動手部做出寫字的動作,“音樂家(The Musician)”能以指頭彈奏風琴;“畫家(The Draughtsman)”則能繪畫四副圖畫,它們分別是:路易十五肖像、路易十五與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小狗圖像、以及愛神邱比特乘駕由蝴蝶拉動之雙輪車的情景。
每一款雅克德羅自動機械玩偶的設計都在書寫著自己的傳奇,這些歲月歷程亦是對創造傳奇的雅克德羅先生的深深敬意,以及對已經逝去的往日時光的懷念! 2000年,雅克德羅鐘表公司加入斯沃琪集團,其后致力將品牌締造者皮埃爾?雅克?德羅的專業技藝發揚光大,不斷續寫品牌的傳奇歷史,為世人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傳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