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消費者報道》選擇了潘婷、力士、多芬、伊卡璐、美濤、巴黎歐萊雅、韓伊、萬寧、屈臣氏、蜂花等10個品牌的洗護洗發水,進行防腐劑、清潔有效物、柔順劑及可能致癌物丙烯酰胺等指標的測試。
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檢測結果發現,在安全性方面,韓伊洗發水當中的兩種防腐劑——甲基異噻唑啉酮(MIT)和甲基氯異噻唑啉酮(CMIT)復配物含量為28.9ug/g,超標近兩倍,可能易引發過敏;同時并檢出可能致癌物丙烯酰胺,疑似添加了業內早已淘汰的增稠劑。
致敏防腐劑再追蹤
2014年3月,《消費者報道》曾送檢9品牌去屑洗發水,在安全性方面,檢測了洗發水中常見的兩種防腐劑——甲基異噻唑啉酮(MIT)和甲基氯異噻唑啉酮(CMIT),以了解它們可能帶來的皮膚過敏風險。(詳見本刊《9品牌洗發水檢測報告一:防腐劑含量清揚和飄柔較高 恐易引發皮膚過敏》)
2006年,MIT作為化妝品防腐劑開始進入市場,因其具有光譜殺菌性能,自此被廣泛使用。最近,皮膚病學出版物關于因使用化妝品引起皮炎的患者對MIT出現陽性和相關斑貼試驗反應的臨床證據報道量急劇增加。歐洲化妝品個人護理用品協會對此高度重視,并在原料供應商和化妝品制造商等專業人士的支持下,對MIT的臨床、毒理和化妝品警戒數據進行了全面審查;它還通過一種被稱為定量風險評估針對過敏原的技術手段更新了MIT的風險評估。
2014年2月18日,歐盟委員會已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通告,限制甲基異噻唑啉酮(MIT)和甲基氯異噻唑啉酮(CMIT)作為防腐劑在清洗型化妝品中使用,因其可能引起皮膚過敏。
本刊此次送檢的10品牌洗護洗發水,再將這兩種防腐劑納入檢測項目,并選擇儀器靈敏度更高的檢測手段(檢出濃度可達1ppm)進行檢測,以確定MIT與CMIT的復配物(凱松)添加量是否超標。
根據中國衛生部《化妝品衛生規范(2007年版)》規定,MIT單獨在化妝品中最大允許使用濃度為0.01%(100ppm);而CMIT和MIT的混合物在化妝品中最大允許使用濃度為0.0015%(15ppm)(以CMIT和MIT為3:1的復配物計)。
本刊此次送檢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主要按照以上標準方法進行檢測。從10品牌洗護洗發水的檢測結果來看,韓伊洗護系列中的MIT和CMIT復配物為28.9 ppm,超出標準近兩倍,而且其外包裝中的成分表也沒有標示出這兩種成分。(如下圖)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謝小保曾告訴記者,復配物的過敏反應概率更高。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更是呼吁,濕疹或皮膚過敏患者不要使用含MIT或CMIT的產品。
《消費者報道》記者就此結果采訪生產韓伊洗護系列的廣東雅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至發稿時相關負責人并未予以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