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理財產品信息披露上,整個銀行業做的并不好——2014年上半年到期的24748個銀行理財產品中,近50%未公布實際收益率;但如果進一步觀察可以發現,相對而言,城商行公開比例相對較高。
而一向高大上的外資銀行,在理財產品信息披露比例這一環上,“意外地”輸給了所有國內銀行。想必,這不是一句“涉及客戶隱私”就能解釋過去的。
![](http://img.mshishang.net/pics/2014/0728/7141-1.jpg)
為何外資銀行最差
據普益財富數據顯示,在銀行到期理財產品信息披露上,城商行公開比例相對較高,達83.2%。五大“土豪”工農中建交的信披比例緊隨其后,為78%。股份制商業銀行相對一般,信披率只有75.1%。而表現最差的是外資銀行。在2013年到期的1256個理財產品中,已公布實際收益率的僅490個,占比39%。這一比例,僅為中資銀行信披率的一半。
在一片哀鴻中,渣打銀行算是表現良好,其官網“歷史產品表現”一欄即有部分已到期產品的實際收益報告。而花旗銀行、匯豐銀行和星展銀行等官網都未能找到相關產品到期公告。
《消費者報道》記者致電銀行客服時,客服先是詢問記者是否在該銀行開過戶,隨后婉拒了記者的查詢申請,要求記者到銀行網點與理財經理面談。而花旗銀行和匯豐銀行的理財經理則都告訴記者:只有購買過相關產品的客戶才能查詢到產品信息,可以登錄網銀了解,也可以通過客戶號或身份證號碼查詢。匯豐銀行的陳姓經理解釋稱,“我們會定期向客戶發送報告,實際收益率不在網上公布,這也是對客戶隱私的保護。”
不過,即使是購買了理財產品的客戶,也未必能享受到此服務。珠海的徐剛先生在去年年初購買了某外資行發行的一款一年期結構性理財產品,可他對記者表示:“一年都沒有收到過任何報告,好在最后到期時理財經理通知我是賺了。”
侵犯隱私?
神秘的信批也對部分潛在投資者造成了困擾。“之前匯豐銀行為我推薦了一款預期收益率很高的產品”,廣州的投資者王坊告訴記者。在準備買入之際,她意外看到了一則“炮轟匯豐銀行理財產品虧本”的微博。王女士上網查了查,“匯豐都沒有公布以往的實際收益率,肯定也是有鬼。”最后,雖然理財經理一再解釋,但王女士還是選擇了放棄。
王女士的擔憂并非毫無道理,在理財產品發行策略上,外資銀行一向醉心于發行預期收益較高的結構性產品。在相關數據機構統計的產品預期收益率排行榜上,其也一直高居榜首。因此,不少高端客戶都抱著“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想法把自己的資產全權托付給外資銀行打理。但銀率網分析師殷燕敏認為,通過近些年來媒體曝光、投資者投訴等渠道,可大致判斷,結構型理財產品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的概率應低于五成。而信披的不透明,更加劇了其中的風險。
外資銀行為何沒能延續公開透明的好作風,有業內人士猜測可能與大環境有關。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銀行系副教授李宏表示:不管是39號文,還是近期發行的35號文,其都是為了解決銀行的理財產品風險問題,不是從金融消費者的保護角度出發。而反觀美國,也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過后,才對自身金融監管模式和監管理念進行了反思,從防范商業銀行風險向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方向轉變。
對此,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解釋說:對于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的信批程度還沒有做過相關的比較和研究,而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法律環境和經濟發展階段,不能“拿來主義”直接借鑒,但隨著未來金融市場整體環境的改善,不管是外資還是中資,都會逐步完善其理財產品的信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