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入:廣西巴馬“長壽之鄉”命名者:巴馬失敗 再也不想去了
巴馬瑤族自治縣,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中國人瑞圣地”,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位于廣西西北部,與百色、田陽、田東、平果、大化、東蘭、鳳山、凌云等市縣毗鄰。 全縣總面積1971平方公里,聚居著瑤、壯、漢等12個民族,2012年巴馬縣總人口27萬人,縣城建成區面積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6萬人。巴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土地顯得很珍貴。
據第二次到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巴馬百歲以上壽星占人口的比例之高都居世界五個長壽區之首。[1]巴馬是“中國香豬之鄉”。2005年,巴馬香豬通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中文名稱巴馬瑤族自治縣
外文名稱Bama County
別 名世界長壽之鄉
行政區類別縣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
下轄地區巴馬鎮,燕洞鄉,甲篆鄉,那社鄉
政府駐地巴馬鎮
電話區號0778
郵政區碼547500
地理位置廣西西北部
面 積1971平方公里
人 口27萬(2012年)
方 言西南官話-桂柳片、壯話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百魔洞”、“百鳥巖”、“水晶宮”
機 場百色巴馬機場
車牌代碼桂M
歷史由來:
巴馬瑤族自治縣舊名萬岡縣,民國24年(1935年)元月建置,駐地在定馬鄉巴馬村(今巴馬鎮)。
巴馬地域,據史料記載,秦統一前,境地屬古百越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出兵統一嶺南地區,巴馬境地屬桂林郡。漢初,隸屬南越國。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置九郡,巴馬境地以盤陽河為界,河以北屬定周縣地(治所今宜州市),河以南屬增食縣地(治所今田陽縣),同屬交州郁林郡。三國因之。晉朝大興元年(公元318年),置晉興郡,巴馬境地屬晉興郡增翊縣。隋朝開皇九年(589年),隸屬郁林郡宜化縣。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嶺南道分東道和西道,在邕管境內的少數民族地方設置羈縻州、縣垌。在縣境地東南部始設置羈縻恩城州(治所在今那桃周舊村),其余境內大部屬羈縻歸樂州,同隸屬邕州都督府。北宋初年,仍沿唐制,施行“以夷治夷”的土司制度。崇寧五年(1106年)巴馬境地北部置羈縻文州,后置紹南寨、思陽縣(州、寨、縣治所在今盤陽一帶),屬慶遠府(今宜州市);境地南部置羈縻上隆州(治所在今燕洞),屬橫山寨(治所在今田東縣),隸屬邕州(治所在今南寧市)。元襲,文州屬湖南道思州民安撫司,上隆州屬田州路。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東蘭知州歸附,省文州入,巴馬境地北部屬東蘭州地,南部屬田州府。嘉靖七年(1528年),王守仁撫定田州,降田州府為州治,因分州地置十九土巡檢司,在巴馬境內的南部諸地置岜馬、萬岡、篆甲(今甲篆)、下隆(今平林至大化乙圩一帶)、砦桑(今局桑)土巡檢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哨,巴馬境地北部哩喇哨(今盤陽一帶)、泗茍哨(今鳳凰一帶),改屬東蘭州,同屬慶遠府。光緒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歸流,設置恩隆縣,巴馬境地原屬土田州的上隆、下隆、篆里一、二、三都(今那桃鄉)劃歸恩隆縣管轄,恩隆縣治設于燕洞圩(光緒五年縣治遷至平馬圩);余下的篆里四都(今巴馬)、龍篆三里(今甲篆)歸百色同知,同屬百色直隸廳。民國初期,巴馬境地分屬鳳山、田東和百色縣。
巴馬地置邊陲,大革命時期起,這里是右江革命根據地的中心之一。1934年冬至1935年初,國民黨廣西省當局出于鎮壓革命需要,以“開化邊民,施政便利”為由,設立萬岡縣,縣治在定巴鄉巴馬圩;轄境系原鳳山縣的盤陽、鳳凰鄉,百色縣的定馬、月篆、所略、百羌鄉,田東縣的巴品、仁德、燕樂、洪都、羌桂、靈歧、鳳橋、鵝橋、羅賢等鄉;1935年6月,增轄原鳳山縣的福邦鄉,共計16個鄉,137個村(街)。
1949年12月1日,萬岡縣解放,境地、縣治襲舊萬岡縣不變。1953年4月23日,政務院正式批準,裁撤萬岡縣。裁撤后,月篆、所略、福邦歸鳳山縣管轄;鳳橋、鵝橋、百羌歸田陽縣管轄;西山、盤陽、定馬、鳳凰歸東蘭縣管轄;羅賢、仁德、巴品、羌桂、靈歧、洪都、燕樂歸田東縣管轄。
1956年2月6日,成立巴馬瑤族自治縣,縣治在巴馬街,1956年12月,屬桂西壯族自治州百色地區。1958年1月百色地區改為百色專區,巴馬亦屬百色專區管轄;1965年5月巴馬縣改屬河池專區管轄;1971年改屬河池地區。2002年6月,河池地改市,巴馬瑤族自治縣屬河池市管轄。
點擊進入:廣西巴馬“長壽之鄉”命名者:巴馬失敗 再也不想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