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院教授、著名策展人俞可認為,“不論觀眾是說不喜歡看展覽,還是說沒有藝術品可看,或是說看不懂,這都不怪他們。”
“這些店面的櫥窗要比重慶美術館里的一排油畫讓我印象深刻得多。”市民劉佳在解放碑步行街對記者這樣說道。看藝術展覽逐漸成為重慶市民的時髦事,但走進美術館,并不等于就走進了藝術,是因為藝術創作走得太遠?還是重慶市民跟不上都市化進程?四川美院教授、著名策展人俞可認為,“不論觀眾是說不喜歡看展覽,還是說沒有藝術品可看,或是說看不懂,這都不怪他們。”
耳目之娛在前 審美熏陶落后
重慶美術館剛開館的前十天,展館入口處每天都排著長隊,人群結構以老年人居多,“剛開始那會,很多老頭老太太以為我們這有表演可以看,來得特別多。”重慶美術館的工作人員李小溪笑著說道。據重慶美術館展館接待處的工作人員觀察,“進入展館的觀眾有超過60%的中老年人,他們中大多數是來看熱鬧的,十個里面也有那么一個認真看畫的。”
“《穿越時空的吶喊》(龐茂琨作品)和《我們見到了毛主席》(鄧紹義作品)這兩幅畫你們更喜歡哪一幅?”一個手里拿著十幾頁文字資料的女孩問道。“我喜歡《我們見到了毛主席》,因為顏色很漂亮。“一個小朋友搶答到。提問的是來自重慶繽紛鳥少兒美術館的梁老師,圍繞在她身邊的十幾個觀眾是她的學生和學生家長。梁老師在同大家互動解讀作品時,偶爾翻閱一下手中的資料,介紹作品背景、拍賣狀況、藝術家的故事等,有時還拿出手機給大家看某一畫家的近作。她稱,“這些家長平時很少看展,為了今天的‘家長課堂之美術館奇幻日’活動,我提前查資料做了很多準備,而有些是我自己也看不懂不理解的。”
在梁老師講解作品時,展館內其他一些家長催促著自己小孩去旁聽——“快,混進去聽一下。”在重慶的藝術展上,極少見到現場講解的工作人員(博物館有),作品的鑒賞,通常都只能依靠觀眾自己來解讀。對于沒有藝術基礎的人來說,更多的是走馬觀花,感嘆“哦,原來藝術是這樣的”,或許在多變藝術形式上增長了見識,滿足了好奇心,但距離培養審美,滋潤心靈還差得遠。
重慶美術館自開館以來,從年前到年后參觀人次有所減少,策展人陳先生解釋這種現象稱,“這是市民的習慣在起作用。去年開館那會兒,媒體大事報道,引起市民的好奇心,前來參觀的人很多,但他們如果沒在里面得到更多的感受,你不能奢求他們一直關注下去,要讓重慶市民將藝術作為生活需要的一部分那是不可能的。”
2013年,《美國國家地理》迎來125周年紀念,在全世界舉辦了經典影像展活動。在中國有7站巡展,據主辦方華夏地理統計,重慶站有1.5萬人觀展,觀展人次在7站中排第6。人次最多的北京站有18萬人觀展。